浅谈“和”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二、秩序和谐理念

  秩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它主要以“礼”、“仁”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并逐步深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和基本范畴体系。除了普遍和谐之外,“还需要社会性的规范来强化人们对这一关系网络的意识,这就是礼。” ‘‘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中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根。”¨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并且逐步凸现出来,为了调节各种矛盾以达到社会和谐,礼表现为各种规范,并随之发展起来。从儒家思想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来看,礼其实是其核心,正是礼及其逐步产生出的仁、义、忠、信、孝、悌、智、教等范畴,规范着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形成了一种人人认可的社会秩序。仁与礼共同成为儒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因果,礼为外在表现,仁为实质,礼为因,仁为果。我们可以从《论语·颜渊》里的表述了解孔子对礼与仁关系的认识:“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也有着互不相同的特点和特色,但总的来说,都体现着礼、仁的理论核心和基本内容。

  三、规律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在老子哲学中十分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千千万万的事物都由道产生、演化而来。“老子的‘道’和由它而产生的天地事物都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就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平衡中维持生存和发展。”¨“道”蕴涵着阴气和阳气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却又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处理事物内部的阴阳两元素,使之不失去平衡,其就能达到和谐。人体是这样,社会、国家亦是如此。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和谐的辩证法”。

  四、均衡和谐理念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何才能实现“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致中和的整体均衡和谐观,即保持“中”道。“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就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中庸,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客观事物的绝对的中度,其实这是指事物的度,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能不及,对待事物既不“狂”,也不“狷”,要恰到好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以上四种和谐理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这一种文化的主要源泉,便是中国民族从古相传的一种极深厚的人道观念。此所谓人道观念,并不是指消极的怜悯与饶恕,乃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像后来孔子所说的‘忠恕’与孟子所说的‘爱敬’。人与人之间,全以诚挚恳悫的忠恕与爱敬相待,这才是真的人道”。正是这种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对社会的协调发挥了强大的调适作用,同时,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多方面的整合作用,产生了灿烂辉煌并为各民族所接受的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的“和”文化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跌落而被漠视。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过程中加入、演化出了很多糟粕,但我们拨开蒙在上面的迷雾,用发展的眼光去科学地认识和评判时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和”文化本身包含有人类社会生活所需的众多科学因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深深蕴含着的古老而常新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精髓之所在。我们在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挖掘、传承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精髓,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