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阳朔西街 文化生态 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西街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现实的疏离所形成环境氛围的狂欢化、经营者对生活本真品质的追求导致的商业活动休闲化,媒体传播所造就的西街故事的传奇化。西街特有的文化生态是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卖点,和其他的原生态景点一样,西街面临本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尖锐冲突。现代商业操作可以再建造更多的“西街”,但西街的精神和文化是不可被复制的;作为旅游目的地,西街的看点就在于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生态.在对西街以及类似西街的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应合理地规避矛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西街位于是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城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曾经一段时间,西街吸引国内游客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有为数不少的常住外国游客,西街成为了国人满足窥探欲的理想的场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与东、西方人员、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尽管今天“老外”的存在依然重要——他们是构成西街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但人们不会因为要去看“老外”而去西街了。今天,是西街业已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生态吸引了中、外游客。大多数人声称喜爱西街是因为喜爱西街的氛围。但西街的特有的氛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机制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具有与其他景点与众不同的魅力?西街的文化生态有什么特点?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维持西街的吸引力和促进西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狂欢化
游客之间松散的关系的使游客之问无法行成日常生活中的程式化、官僚化和阶级分化的关系,这种松散的互不干涉临时性关系的群体很容易具有狂欢化的特征实现狂欢的基本条件是疏离或屏蔽现实。常见的是以节日的名义的狂欢。节日是一个被有意识划分出来并被大众所认可的时空,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名义抛开原有的身份、关系、而以一种统一的身份存在,从而规避了现实生活的责任、礼节、禁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因果预设和必然的常规,从而进入一种狂欢的氛围。比较典型的是巴西的狂欢节、西方的万圣节、中国傣族的泼水节等。但狂欢精神不一定总依附于狂欢的形式,“狂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揭开理性和逻辑的面纱,就会发现狂欢的因素”与其他的仪式性的狂欢模式不同,在阳朔西街弥散着的是一种温和的狂欢的气氛。
西街地魅力在于它形成了一种不依赖节日的持续的狂欢文化。那么,在没有节H的时间里,西街是如何屏蔽现实的呢?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屏蔽现实,往往需要一种强大而富有影响力的事物,它能重新确定在场者的身份、关系,统一在场者的思想。西街的文化魅力在于,它把节日狂欢化的气氛日常化了。实质上就是一个在空间上和时问上都无限延伸的狂欢节。
西街的狂欢,之所以能够延绵,就在于它的温和。但温和并不意味着拖泥带水。西街狂欢的典型模式就是——在秋日的夕阳还未落尽的时候,找一家心仪的酒吧,在靠街的桌边落座,喝上一杯咖啡,看西街在太阳的余辉中拉长了影子。没有激烈的申辩和信誓旦旦地申明.但内心却与日常的生活的纷乱复杂坚定地决绝。在西街内部,所有人的关系都被游客的身份所屏蔽,没有了身份就不再有历史的纠葛,也不会对有未来担忧。而游客之间互不干涉的态度也使当前所为只要不危害他人利益,就不再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无法逃避因果的预设。没有现实身份的纠葛,没有了对未来的忧心忡忡。没有了对当前的因果预设的思量,现实生活的责任、礼节、禁忌,和必然都被疏离了。构成狂欢的基本条件就是疏离。各种狂欢节都有各自的花样,但样式并不是狂欢的实质,各种各样的样式都为着同一个目的服务——屏蔽现实。当在西街的游客已经通过特有的途径完成了对现实的屏蔽,那么,狂欢就不需要激烈的样式了。
西街文化的本质就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的氛围中,西街的狂欢表现在拒绝现代商业社会文化领域的规定的价值,并且拒绝现代商业社会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