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因而我们认为: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第一特质,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

  二、语文能力发展的动态结构系统

  既然语文能力是个性化的言语能力,那么在庞大的语言参照系中,语言凭借什么来规范言语?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又是“谁”?是工具书?是语法条文?

  显然不是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每用一词,每写一句话,都去翻检字典或语法规则,求得规范。它们虽不失为一种言语规范的方法,但对语能力的培养并不高效,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言语现象是lT具书和语法都无法含概的。事实上,我们用来习得语文能力的一个个例子——从课文到课外读物,都是言语作品,即言语。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言语,以其直觉的思维方式与数理运算相区别,言语中有太多空白,加剧了言语的模糊性与主观性,不像1+1=2那样明确、客观,虽然言语也有严谨、准确、有条理、思辩的~面,但言语的直觉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却占了主导地位,Tl具书与语法在此间显得很无奈。

  言语依赖于具体的语境,随语境的变化,语音词义亦随之变化,对特定的字音、词义、句段的理解,只有凭借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力,这就是语感。同时,“每个词义都是言语思维类化的产物”,因而作为言语的直觉感知力,语感具有概括力,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时它又以直觉的思维方式存在,呈现出高度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处在语言体味的感性模糊状态,与言语本身的特点十分契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决定了它在言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高效的。

  汉语文的特点使语感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汉语文是非形态性语言,具有“以大观小”、虚实映衬、含蓄多变、“以形写意”的特点。趋向从整体到局部综合感知,语义表达受语境制约,所谓“字不离句,段不离章”。从声韵、构词、句法、章法到韵律结构,汉语文无不体现出虚实掩映,变化多端的特点。不像西方那种形态化的语言,凭借严整的逻辑结构,表达明确的语义,汉语文将理念附着于具象之中,在意象的连缀中展开抽象过程,文字简约,笔法蕴藉,表现写意性的精神特质。思维往往呈跳跃之势,行文洒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以意韵贯通,在空白中引人回味思索……

  可见,语感是连接语言与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经历了由一般性言语技能向创造性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正是在众多个性风格各异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人们找到了言语运用的共性规律——语言,发现了共性的言语特征,这是个人对言语低层次的同化过程,是语感的初级阶段,这时人们迷恋于语言的共性,为一般性言语技能的学习作了规范化的准备,这是语文能力“人法”的阶段。强初人们认识事物时,总是敏感于事物的共性,就像我们觉得欧洲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

  当人们的言语活动达到了能灵活运用言语清楚达意,但对言语的内涵诸如:内在象征义、文化意义、情感色彩、审美价值等没有感受到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时,我们看到这样的言语技能还徘徊在言语符号的形式表层,因而我们称这个技能层次为一般性言语技能阶段。

  从这个阶段开始,掌握了太多言语共性的人们,在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注意的范围开始扩展了,对共性的言语特征的感觉因司空见惯而渐趋麻木,因熟悉而“陌生”(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熟视无睹)。伴随着新奇感的消失,人们更敏感于言语的个性化,言语的深层含义,言语的各异风格,言语丰富的表现力言语的感受力——语感进入了对差异性、个性化敏感的时期,这是个人的言语活动受到高层次言语顺应的过程,是语感的高级阶段。这时,人们着眼于言语的个性化本质,为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作着丰富的积淀,这是语文能力“出法”的阶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