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定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 :徐复观  心的文化  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心的文化”是徐复观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开出中国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学而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质,批评了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心向解读,实现了他返本开新的哲学诠释,它强调生命与现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也给我们在当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国文化提供 了一个特殊视角。

  伴随着近代屈辱的历史,近代思想的展开一直是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中进行的。徐复观像其他的新儒家一样,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自己创造性的解读,从而发掘了自己文化的优长,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 ,他认为“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其内容主要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等,而“文明是根据我们改进生活环境所得的结果”,其内容主要是科学技术;“文化是价值系统,文明是科学系统”。 文明是文化达到自己 目的的手段。显然,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特质,而文明则是文化的外在形态。由此,他认为文化作为价值形态,从本质上看 ,不同的种族亦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文化、文明都是人的创造,而人在本质上没有分别,因此,文化在本质上也没有分别。文化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形态。

  立足于对文化不 同形态的理解,徐复观分析了中西文化初始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他认为,古希腊文化的发生,是建立在发达的商业基础之上,“文化人”不感到生活的压力,由惊奇于自然宇宙的秘密而深研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即形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哲学;西方文化的另一源头是希伯来,在那里形成了以神为中心的文化,神是人的价值的来源,人本身没有价值;而中国文化自西周初,即由神本而转向了人本;由于士子认识到社会灾祸多来自于人际并试图通过对人的研究来解除这些灾祸,因此,中国文化初始即以人为中心,且充满了忧患意识。徐复观进而认为,人的价值问题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具体地说,中国文化所关注的就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他认为,以上西方的思想都不能从根本上解答价值的根源问题。相较而言,“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②。于此,徐复观先生就引出了他的一个最为著名的命题:中国文化就是“心的文化”。这成了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疏释”的最高方式。

  具体而言,对于“心的文化”之“心”的内涵,徐复观基本上延用了孟子的说法,体现了徐氏思想言不离儒家之本的思想路向。按孟子的说法,“心”就是五官百骸的生理构造的一部分,与耳目辨声别色等的外在感官相同,只不过耳目者“小体”,“心之官则思”,为“大体”;“小体”作用小,而心则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德行的负载,其识用为大。进而,徐复观又将孟子的“心”说放在整个中国哲学 的框架下,给它了一个很高的定位。他从《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念出发认为“道”为天道,“形”指身体,“器”为人所用之物,即为在道器之间,而心居人之形体之中,所以“心的文化”既非形而上的道学,也非形而下的器学,而是“形而中的心学”。这样,徐复观就把人们通常所讲的中国哲学定位成了介于形上形下的“形而中学”,从而赋予了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向度,它超越了西方哲学 的所有形态 ,而具有 了 自己独特 的品格。

  由此 ,他批评了以西方唯心论附会中国之心的文化的做法是自绝文化生路,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西方“唯心论”之“心”并非生理的构造部分,与中国文化所言之心不同;而且西方所谓的唯心唯物之说,概非中国的哲学问题,中国虽有唯心之说,实由佛教“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而来,亦与西方唯心论相异。据西论中,是牛头不对马嘴。而且,“心的文化”的存在亦是现代的科学观念也否定不了的。虽然科学观认为人的思考是由大脑完成的,但徐复观认为,是非、善恶、恻隐、辞让等价值判断这种作用不管是心还是脑,关键在于人的生理中,它是可以感觉地当下发生着。因此,“中国心的文化,乃是具体的存在,这与信仰或 由思辨所建立的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完成属于不同的性格”⑨。这即是说中国心的文化是当下可感的存在,而西方的唯心主义学说只是由思辨的逻辑所构创出的抽象的理论体系,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