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理论解析
首先,由源域——教育界的“下课”和目标域——体育界的“被撤换或辞职”构成两个输入空间,形成跨空间映射(cross space mapping),即两空间之间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源域(教育界)中的“下课”含有的元素为:教师和学生、教育关系、教室、课堂、粉笔黑板、教师在下课后离开教室,学生往往还要等待下一位教师的到来等;目标域(体育界)中的“解/辞职”含有相应的元素:教练和运动员、执教关系、球场、哨子、球、教练被撤职或辞职以后,运动员也要等待新的教练来接替等。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这些相关的元素一起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如下图2所示:
人们将教育领域与体育领域中的相关投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下课”。它既具有教育界的某些特性,又有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教师下课之后几天后还可再在同一班级上课,而教练“下课”之后就不能——至少一定期限内——在同一球队执教。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这一组合结构逐步完善并不断扩展形成层创结构。在这一结构内,我们不只是认为教练会“下课”,体育界的管理人员也会“下课”。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合成空间的层创逻辑来对这一概念进行完善、扩展。我们可以把具有类似结构的情况都称之为“下课”,如政治家、主持人、歌星、演员、干部、工人等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下课”。前文提到当“下课”一词回到教育界时,“下课”的意义已不能等同于原来的“上课时间结束”。“下课”在体育界“活动”了一番,经过概念合成和层创结构之后,又回到了教师这里,意义已经转变为“下岗”,等同于“被撤换”。“下课”还进一步扩展用于事物,见上文。从教育界的“下课”到体育界的“下课”到各种人的“下课”再到教师新的“下课”再到各种事物的“下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合成过程以及组合、完善、扩展过程。然而,实际生活并没因此而停止发展前进的脚步,概念合成还在进一步地进行。
由于“下课”增添了“体育界教练或管理人员被撤换或辞职”的新义,与“下课”相对的“上课”也有了表示“体育界教练或管理人员被聘任或上任”的用法。如:
(13) 舜天:班尼首次上课受好评(《扬子晚报》2000年5月24日)
(14) 平安:朱广沪刚上课就进“雷区”(《球报》2001年5月19日)
“上课”在“教师讲课或学生听课”之外增加了“体育界教练或管理人员被聘任或上任”的新意义,不是直接把“上课”运用于体育界而获得的,而是以“下课”的新义为基础而合成出来的。从语言系统内部的平衡性原则要求来看,有“下课”表示“体育界教练或管理人员被撤换或辞职”,“体育界教练或管理人员被聘任或上任”也应该有一个词来表示才能做到对称、自然,合乎语言习惯。“上课”经常和“下课”对举使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安志伟,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