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例如:汉语中“冷言冷语”、“冷嘲热讽”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又如:悲酸、悲痛、悲苦、苦恼、愁苦、苦闷、辛酸、酸楚等,其中酸苦辛都属于味觉,这种味觉对人们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刺激,由这类感官感受所引起的联想也是令人不快的,自然就和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再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此处用浓黑来隐喻“悲凉”,借助色彩的视觉效果与触觉上的“凉”相沟通,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把作者“悲凉”的心境生动具体化了,在表达和理解上产生强烈的效果。我们以下面两例作为代表进行概念合成分析。
例(1)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
例(2)April, April,
Laugh thy golden laughter,
But, the moment after,
Weep thy golden tear.
(William Watson)
如图1所示,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4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银铃般的笑声这一情感概念形成一个输入空间,阳光灿烂这一视觉概念形成另一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明快愉悦感)被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共同完成概念的整合,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是通过触发多个心理空间,把“银铃般的笑声”隐喻为“夏日的阳光”从而把“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通过色彩的明亮凸显出笑声的热烈,最终获得隐喻的表达效果。
例(2)是通感隐喻在诗性语言中的运用。其中的“golden laughter”和“golden tear”是在建立起视觉与听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二者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强烈的色彩使热烈的情感实现隐喻化,语言的解读更为立体,具有诗情画意。
上一篇:谈由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下课”
下一篇: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