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和而不同”反对同质化,主张尊重民族和个体的政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做到异中求同,即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共同点;同时又做到和而不同,即在扩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允许特殊性。所以,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既不是相互隔绝,也不是相互对抗,而是和谐共处,共生共荣,是多元的统一,多元一体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和谐发展追求的目标,即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和而不同”。“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就是单一性。“和而不同”就主张多样性的统一而不主张单一性。“和而不同”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同文化虽有一定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还有互补的一面。和是一种状态,即各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以一定关系和谐结合而构成的状态。它不是单一因素,单一成分孤立的存在或简单的相加。是“以他平他,”不是“以水济水”;它是对事物的整体或全局的描述或把握,或者说,是对系统的描述或把握。我国学者万俊人指出:“人们所创造并寄居其间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着各自的内在丰富多样性,而且相互间各具千秋、难以归一。但多样差异和多元互竞本身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和悲剧,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多样和多元互竞,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创造出了人类的伟大文化和伟大人类。”⑤多元文化的并存是各自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才能使各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可能。整个文化史就是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历史,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断促进各文化传统的繁荣与向上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和谐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和”,即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结为一体。
三、文化和谐发展之理路选择——和谐对话
我国学者汤一介认为,中国古已有之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处理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原则。⑥“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和而不同”强调在保持文化多元差异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相互间的和谐对话和观念共享,以创新和发展文化。首先,要承认“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对付不同境况和挑战的独特及智慧的积累。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独特价值,都应受到尊重和宽容。当代中国存在多元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文化的主核心,也叫主流文化;构成中华文化历史基础的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起动力作用的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展示未来社会的以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后工业文化。其次,进行文化交往。文化是实现文化发展的起点,各种文化只有在不同中接触到异质文化,并以它作为参照系,相互促进,才能不断了解自身,摆脱自身文化的消极因素,吸取其它文化价值资源的优秀成果,才能创造新物,从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诚然,文化交往在促进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冲突的危险,开展文化对话是避免文化冲突的现实途径。再次,开展和谐对话即“和”。交往的加速度和无限扩大使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突显紧迫和重要,只有开展文化对话才能减少、避免文化冲突的危险性。和谐对话指的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的文化宽容和文化理解、文化选择和文化批判、文化兼容和文化创新。文化宽容和文化理解要求以平等的、宽容的、进取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和沟通。文化选择的核心是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是文化批判的逻辑发展和必然。文化选择和批判有三个向度:⑦一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根据新环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使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和批判。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和交往中,对外来的文化的排斥和吸纳。三是对未来文化的选择和批判。指的是在对已有各种文化的筛选、批判和取舍的基础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设想及追求。文化兼容是指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交融、兼容和整合过程,博采众长,如对人类共同文化的兼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以及对不同制度不同传统文化的兼容,从而促使文化的发展。在文化理解、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对话,通过文化选择、文化批判和文化兼容,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表现,是文化整个系统模式的革命与转型,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和思维方式的解构。
①《国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③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5日。
④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万俊人《“致中和”:文化对话与文化互镜》《跨文化对话》(第一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⑥汤一介《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跨文化对话》第三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⑦田丰《文化进步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