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隔”与“不隔”(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四、隔与不隔和模糊
  
  德国语言学家安东·马尔蒂(Anton Marty,1847—1914)1908年在其所著的《对普遍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一书中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名称运用的范围是没有严格划定界限的( the field of application of certain names is not strictly outlined)”。他举的例子是 about a hundred, sweetish, greenish, big, quickly, slowly. 等。
  上面说“隔”与“不隔”是模糊词,但在比喻之中并不是“隔”了就模糊,“不隔”就不模糊。而是,模糊是比喻的基础之一。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比喻中的问题。
  
  五、比喻中的隔与不隔
  
  试举几例比喻句:
   1.小龙女美若天仙。(金庸《神雕侠侣》)
   2.上帝是父亲,是牧羊人,是国王。(《圣经》)
   3.君子是水,小人是油。
   4.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人家都抢不匀呢。(钱钟书《围城》)
   5.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路遥《人生》)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例1中,我们可知小龙女很美丽,但怎么美丽我们不太清楚了。因为“天仙”的意象并不具体稍微有些“隔”了,但此处的“雾里看花”用得正好和人们的心理相应,因为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仙女形象。这一层看,便是不隔了。例2中,在《圣经》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是人间语言所表达不了,但又不得不用人间语言表达出来,便用了隐喻修辞,用人间懂得语言,“父亲”、“牧羊人”和“国王”意象具体,便是不隔,但为了不让世人落入具体的“父亲”或“牧羊人”或“国王”的意象中,就用了多个比喻。例3中,意象虽明,但情趣不真,便是隔了。如若此句写出下文,说明道理,使情趣真切,便是不隔了。例4中,喻体虽明,但和本体有何联系,并不使人明白,便是隔了。例5和例6意象明了,情趣真切,是不隔。但若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球”便是意象和情趣不想贴切,也是隔了。但若,中秋之时,小孩子看到圆圆月亮说“月亮像个皮球”,则是意象和情趣贴切,是不隔了。
  由以上例子可见,比喻的隔与不隔,不仅有其自身喻体和本体的关系,还和语境有很大关系。这就造成了对待隔与不隔的问题,有时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例4便是因为时间不同了,人们对“新出炉的烧饼”很抢手这一曾经的意象感受不真切了。这是因时而异,就像李煜词中说“月如钩”和现代小孩说“月亮像皮球”是因人而异一样,都是很正常的。不过我们并不能因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而判定一个比喻是隔还是不隔,正如上面谈到的,还要和语境联系起来,详细体会。
  
  【参考文献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