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禅
  [论文内容提要]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所以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从茶道体验入手,对两种文化的沿革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分析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这两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一、引言
  
  我留学日本时曾有一次接触日本茶道的机会。那日我和朋友在大门前受到身着和服的主人的迎接,随后来到了一间明亮的会客厅,这是通往茶室的第一瞑想舞台——“露地”。露地的“地”是指心,意为割断一切烦恼之绪,现出真实的本性。露地是自我启示的通路,也是此岸(今世)通往彼岸(他世)的桥梁,踏上露地即意味着踏上脱离尘世的第一步。露地有内外之分。会客厅也叫“外露地”,是为了等候客人,让客人作好进入内露地的准备而建。客人到齐之后,追随主人走过一条幽静细长的石子路,来到一个清静古雅的“和风”庭院。此处在茶道中称为“内露地”。庭院环抱着一间古朴的草庵,那就是茶室(すきや)。茶室外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水缸,我们用一长柄的竹制水瓢盛水洗手,通过这简单的洗礼之后,方可进入茶室。客人们不论身份地位,都从一个小门跪着钻入茶室。逐一入室之后,主人最后进来。大家先在壁龛前行礼,然后宾主致礼入座。主人先捧出甜点,以调节茶味。一切准备就绪,茶道师开始点茶。盛茶水的茶器是只闲寂古雅、不规则形状的茶碗。茶道师取二、三匙抹茶粉放入其中,注入适量的开水,再用茶筅不断地搅拌着碗中茶汤,直至碧绿色的泡沫立起。点茶完毕,主人将茶碗上花纹转向客人后,跪着递上茶,客人用双手接过茶碗,再将花纹转向主人,然后举至额头,表示还礼。我们是以轮饮的形式品尝了茶。饮完茶,客人要讲一些赞扬茶或感谢主人的话。茶事活动在这静寂庄重的氛围中完成,使人产生一种清寂超然的感觉,继而升华为一种悠久的余情。
  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初探,茶道中所表现出的宗教美让我体会到不同于中国茶道的另一种魅力。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首先我想通过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来探究其发展历程。
  
  二、茶在中日的沿革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茗、羠、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 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
  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1500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810-824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894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1423-1502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1503-1555)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1522-1592)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