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二 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形成
  
  正光以后的北魏末期,典型青州风格造像艺术形成。这一时期金铜佛像继续流行,石刻造像成为主流形式。石刻造像在金铜佛艺术基础上产生,背屏式造像作莲瓣形背光并覆莲台座的三身像,造像碑通常雕刻突出或凹入碑面的的莲瓣形背光。以下分别介绍属于青州风格的西部、中部、东部,即当时的齐州、青州和光州范围作品。
  西部地方作品,以济南黄石崖洞西壁一佛二菩萨三身像为代表,据佛菩萨像的样式推断为北魏末期。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三身像。背光分内外区,内区由主尊头光、身光组成。头光内侧为同心弦纹带,外侧为缠枝莲花,身光为弦纹带。外区两外上侧环列九身飞天,飞天之下两侧各一化生佛。两侧飞天之间的上方配置化生佛,下方一对龙之间置一博山炉。弦纹带、缠枝莲花、飞天与龙诸因素及其配置形式,构成典型青州风格。龙是这一时期新出现因素,它的来源还不清楚,不过,在洛阳与大同的石窟造像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龙门古阳洞北壁第三段第二龛杨大眼造像,约造于500年前后,将龛梁雕刻成一对龙,龛梁尾端龙首反顾,龛梁正中龙尾绞缠,这是中原腹地最早出现的龙纹图样之一。北魏迁洛稍前的云冈第13窟天井,即构成此窟主尊交脚菩萨像背光的顶部,雕刻着一对绞缠的龙。虽然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龙的造型不尽相同,从二者时间差来看,龙门石窟的龙纹应由来于云冈石窟。还须注意的是,黄石崖洞西壁三身像主尊头光弦纹带与缠枝莲花组合,尤其缠枝莲花形状与早于北魏正光年间的龙门宾阳中洞三壁主尊头光一致,反映了当时齐州与洛阳地方的密切联系。黄石崖洞西壁三身像头光上方,一对龙之间置一博山炉的表现形式,在山东以外地方难以找到同一造型,但是,云冈6世纪初的小龛造像以及龙门北魏晚期龛像,经常见有二飞天之间置一博山炉的造型。
  中部地方作品,以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北魏正光三年(523)魏怀玉造释迦佛金铜像为代表,造像者系高阳县(今桓台县)人。为一主尊立佛并二胁侍菩萨的三身式造像。主尊背光纹样由内向外依次为开敷莲花、弦纹带、龙衔缠枝莲花与火焰纹,光背两外上侧各有5身铆合组装的飞天,胁侍菩萨站在立体表现的龙衔莲台之上。这是已知最早的龙衔缠枝莲花,以及胁侍立在龙衔莲台上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龙衔莲台造型成熟至美,似乎不是创始期作品。这种造型构思精巧,前所未见,成为北魏末期至北齐初期十分流行的青州风格要素。龙为水神,龙衔莲花宛如水中生莲,莲上安置佛菩萨,意在佛法兴盛。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造像龛,以及时间略晚的莲花洞南壁东侧下部小龛龛梁,见有龙衔长茎莲花,莲花上坐化佛。这种造型与青州风格造像龙衔缠枝莲花,及胁侍立在龙衔莲台的意匠相近,但表现形式有较大差别,目前还难以判断两者之间有无影响关系。须提及的是,传正定出土北魏晚期五尊式金铜佛立像,两胁侍菩萨立在龙衔莲台上造型,与青州风格无大差别,这种情况在广义定州区域北朝造像中尚属孤例,推测其因素来自青州地方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如此,该造像顶端出现一覆钵顶方形塔,塔的两面各坐一佛,推测是作为多宝佛塔表现的,用来象征法华经或大乘佛法的存在。这是较早出现的金铜佛像背光,或石造像背屏上部表现覆钵顶方形塔的实例。在东魏、北齐青州风格造像中.比较流行背屏顶端二龙或二飞天拱一覆钵顶方形塔的造型,其方形塔因素源自定州的可能性不无存在。尔后,二龙或二飞天拱一覆钵顶方形塔的青州因素,又影响到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以及北齐邺都乃至太原地方。
  另一例,青州王孔庄北魏正光六年(525)贾智渊夫妻等造像碑。正面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三身像。背光分作内外区,内区由主尊头光与身光组成。头光由内向外,依次为开敷莲花、弦纹带、缠枝莲花,身光内侧为弦纹带,外侧为缠枝莲花。外区内侧雕刻密集的火焰地纹,地纹之上环列9身化佛,中央上方为一条腾空飞翔的龙。龙衔莲茎向下延伸,成为主尊头光的缠枝莲花。外区外侧环列9身飞天。与前一例作品比较,此像衔缠枝莲花的龙为侧面立体表现,成为后来流行的主要形式。以上二实例表明,在典型青州风格形成过程中,狭义青州地区呈现出文化的先进性。此外,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魏永安二年(529)韩小华造弥勒佛三尊像碑,背光两左右外上角分别雕刻出一手擎圆盘状物的人物,推测是日天、月天的表现。表现这种图像的造像在狭义青州地区比较流行,也可以看作青州风格造像的特征之一。
  东部地方作品,以平度苏村北魏正光三年(522)王弥之造像碑为代表。背光图样由内向外,依次为开敷莲花、弦纹带、火焰纹、飞天,这些都是青州风格常见因素。此作品与上述属于青州核心区域的,正光三年魏怀玉造像同年制作,后者已形成典型青州风格,尤其龙与莲花形象生动,造型立体感强。王弥之造像碑则平面化倾向比较强,特别是缺少龙与缠枝莲花要素,呈现边缘地区文化相对滞后的一面。
  通过以上分析,正光及其以后的北魏末期,在北朝齐州、青州、光州地区,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出现并流行。其中狭义青州地区,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青州风格的形成,还表现出与洛阳地区的某些联系。

  三 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发展
  
  东魏(534~550)、北齐(550~577)时期,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获得很大发展。这一时期,广义青州地区进一步吸收外来因素,同时青州因素也波及到周围地区。
  1.背屏式造像的兴盛
  在广义青州地域,背屏式石造像出现于北魏晚期,流行至北齐前期,上述背光图样模式,就是针对背屏式石造像而言的。龙与莲花是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本质要素,在青州核心地区,东魏至北齐初期,龙与莲花雕刻玲珑剔透,成为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引人注目的标志性特征。龙通常表现为侧面观的倒立形式,口衔莲茎,尾巴上扬。粗壮的四腿有时雕刻出云状羽翼,突出了不寻常的神兽特性,尤其前爪奋力前抓,后爪用力蹬地造型,雄健而气魄。莲花作具体形象的侧面观造型,肥厚翻卷的荷叶背面刻画着清晰叶脉,清脆欲滴的感觉油然而生。饱满的莲蕾含苞待放,看到它,仿佛置身于粉红色的夏天。那充满果实的莲蓬,圆浑灵巧造型透露出几分可爱,预示着收获和希望。龙与莲花造型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尤其青州核心地区造像中获得充分发展,这是青州艺术家用心血铸就的辉煌。
  2.外部因素的再吸收
  东魏、北齐时期,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与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两种民间色彩的造像艺术在山东的黄河沿岸地带汇集。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艺术在旧有基础上,吸收了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的某些因素。诸如博兴兴益北齐造像碑,背光上部环列飞天,胁侍立在龙衔莲花上,呈现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特征。背光外缘以镂空形式雕刻出菩提树的树叶,应受到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盛行的镂空造型影响。在青州龙兴寺遗址曾经发现一尊半跏思维菩萨像,半跏思维菩萨像是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的本质因素,二者有明显承继关系。同时,半跏思维菩萨垂下的一足踏在龙衔莲花上,又带有青州风格佛像特征。
  3.青州因素向外波及
  东魏、北齐时期,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力超出青州范围,波及到周围地方。首先表现在对广义定州地区的影响,正定出土的东魏白石佛像,以及临漳和曲阳出土的北齐佛像,背光顶部也出现雕刻龙的情形,这种造型进而通过定州影响到太原地区。其次表现在对鲁西与豫北地区的影响,出自河南北部的东魏武定元年(543)路子宽等70人造像,二胁侍菩萨与二胁侍弟子立在龙衔莲花上。地处泰山西麓的东平北齐三尊式佛像,背屏顶端雕刻宝塔,两侧各5身飞天,二胁侍弟子立在龙衔莲蓬上。这些都是来自青州方面的因素。青州风格向外传播,还表现在对临沂北齐佛教造像的影响。临沂北齐佛像多采用河南流行的方柱状造像碑形式,在雕刻内容方面则吸收了青州龙的因素。在临沂造像碑上,不仅流行主尊两侧胁侍立在龙衔莲台上的造型,还见有包括主尊在内的胁侍弟子、菩萨,共同处在同一龙衔莲台上的表现形式。
  此外,青州风格图样模式飘洋过海,传播到朝鲜半岛,乃至影响到日本飞鸟时代佛教造像。在这方面,学界已经做了较多研究。
  附记:2000年,笔者承泰安市博物馆王丽娟女士,提供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图片资料,谨致谢忱。又,在长清灵岩寺2002年9月召开的,“中国济南大灵岩寺佛教文化与艺术高级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以“泰安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分析”为题,口头发表了如上关于该造像的考察情况。基于以上考察,增加新内容形成此稿,其后在诸城2005年11月召开的,“中国北朝佛教造像及其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口头发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