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考古学研究热点综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这些问题是学术界目前极为重要的课题。鉴于文明起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夏王朝出现之前社会的变化,而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极其简略,并多具有传说的性质,难以作为信史,因此,关于这一重要时期的研究资料就主要依靠考古学来提供。正因如此,考古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的文明起源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 发挥群体优势,多学科联合攻关 

上个世纪,中国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研究多是学者个人“单干”,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协同作战”。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些大学或地方研究机构都先后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请了国内外从事古代文明研究的知名学者担任中心的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或客座研究员,共有美、英、法、德、意、俄、澳、加、瑞典、丹麦、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学者和国内五十多个学术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欣然应聘。可以说,该中心汇集了国内外文明起源研究的精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力量最为雄厚的学术团体。

2、 热点持续不衰,研究再掀高潮

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全国各地有关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导致文明起源研究成为中国历史和考古学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而且持续不衰。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每年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论著都在数十乃至上百篇之多。 近两年,这方面的研究再掀高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召开了与此课题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还编辑出版了与文明研究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前者还编辑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已于近日出版。

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顺利开展

2002年春季,被列为“十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正式启动,目前正在顺利地进行之中。该项研究历时两年,将研究的地域范围放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研究的时间范围定在距今4500年至3600年,相当于古史传说的尧舜禹的时期到夏代末年。该研究将为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摸索经验,奠定基础,并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预研究共设置十个课题数十个专题,由考古学、历史学、科学测年、天文学、冶金学、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古环境学等学科的数十位学者分别承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探源工程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结题。在预研究设置的诸多课题中,围绕“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课题而开展的几项考古发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成为探源工程预研究的亮点之一。

4、研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

上个世纪,国内关于文明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明因素的追溯和各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上,而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背景、动力、模式和机制等问题,却较少涉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另一方面,也与缺乏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意识有关。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一些学者致力于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原因、背景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做深层次的研究,在近两年各地召开的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的发言和研讨便是从这一角度来提出和讨论问题的。

5、 聚落形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90年代前半之前,国内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研究多是通过对墓葬所反映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分化来进行的,而对通过聚落形态来研究社会结构则相对显得较为薄弱。90年代后半以来,为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揭示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单独或与与美、加、澳等国的学者合作,在安阳殷墟所在的洹河流域、夏代和商代早期都城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聚落群调查,新发现了大量遗址,并对龙山时期、夏代和商代遗址的数量、规模的变化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并对其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也与美国学者合作,开展了区域调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聚落形态研究已经显示出其在研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聚落形态研究是探索古代社会组织与结构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迄今为止,聚落形态研究还尚未在全国普及,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需要,尚须下大气力,对一些关键地区进行系统的聚落考古调查,并将其与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推动这一方法的应用,2003年秋季,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区域考古调查交流会,由上述几个单位介绍了开展区域调查的情况和经验,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区域调查是通过聚落形态来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开展起来。

6、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要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首先必须充分研究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国幅圆广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业系统、文化传统等差别较大。各地区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首先应当研究各个地区文明进程,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这些特点的背景与原因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分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自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结合院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联合地方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先后于2002年7月、2003年4月和10月,在上海、武汉、济南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开展对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2004年,还将召开长江上游和中原等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讨会。这一系列的会议已经并将继续有力地推动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促使该项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礼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特点。作为中国学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揭示中国文明的特点,阐释产生的原因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也是其突出特点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礼制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当将礼制的研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正因如此,探源工程预研究专门设置了礼制研究的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8、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广泛地应用

近十多年来,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在考古学研究之中,研究手段日益丰富,使我们对于史前时期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了解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飞跃。多学科结合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研究中的作用也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文明起源已经被付诸实施。生态环境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青铜器、玉器等贵重物品的产地、制作工艺和流通状况诸方面及其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在逐步展开。


四、 城市考古


城市尤其是都城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城市尤其是古代都城的发掘与研究,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城市考古尤其是都城考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陶寺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