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的书籍、辞典,几乎无一不拨出篇幅予以宣传,甚至还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90年代初,杨镰发表《〈坎曼尔诗笺〉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一文。 他通过精心考辨,艰苦调查,反复取证,终于戳穿了其作伪真相。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郭沫若文章发表之时,有学者如张政烺就曾对郭文提出异议。其中一个理由是《诗笺》中的一些词语如“东家”等是否在唐代已有,如有,是否是“财主”之意。但那时要用人工查询《全唐诗》谈何容易。而当杨镰辨伪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早已将《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输入了计算机。因此,杨镰将有疑问的词语“李杜”、“诗坛”、“欣赏”、“东家”等在计算机中进行检索,为《诗笺》真相大白提供了有力证据。
(六)找准学科体系的位置
中国文献辨伪学自本世纪初虽然已基本构建起来,但真正找准自己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还是80年代的事。杨昶在《张舜徽先生辨伪学成就述略》(《华中师大学报》1997年专刊)中认为,这一功劳当属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该文说,梁启超虽然“归纳了辨伪工作的一些理论问题,但在学科上不曾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归属于某一学问范畴”,而“八十年代初,舜徽先生撰成文献学开山之作《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首次拟定了中国文献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书中辟专章研讨辨伪学的诸问题,正式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文献学体系。自此以后,不断有多种名称的文献学著作问世,诸书虽在体例、章节上各有异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设有‘辨伪’一目,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可见舜徽先生有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
查近年出版的各类文献学专著、教材,如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张家潘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燕起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版), 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都设有“辨伪”或“辨伪学”一目。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史》“绪言”中也指出:“古文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诸如注解、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可见它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也是把辨伪作为文献学分支学科来对待。在此书中,孙钦善系统论述了著名辨伪学家如刘知几、欧阳修、朱熹、胡应麟、阎若璩、姚际恒、崔述等的辨伪成就,对各代辨伪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如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伪甚于辨伪。至隋及初唐,则信伪甚于辨伪”,“时至中唐,独立思考,质疑辨伪的风气才逐步展开”,“唐代中后期的辨伪,揭开了文献辨伪学在宋代更加广泛、深入发展的序幕”。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最近,又出了辨伪类新著。如邓瑞全等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杨绪敏著的《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文献辨伪学已成为全国不少高校中文、历史、图书情报等系开设文献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文献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要课程。有的高校,如西南师大就为中国古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古籍辨伪”课程多年。有的高校,如华中师大还编写了《辨伪学讲义》(杨昶编写,收入《国学知识指要》一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说明在培养辨伪人才上已开始重视学科建设。
四、自成系统的台港文献辨伪
自50年代以来,台、港的典籍文献辨伪,因历史的原因而自成系统地发展着,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辨伪成果。
纵观台湾的文献辨伪研究成果,不少是围绕历史上有真伪争议的典籍进行深入的辨伪考证。如对《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的辨伪,自50年代起持久不衰,不仅有对全书的辨伪,也有对某些篇章的辨伪。如罗锦堂《尚书伪孔传辨》(《大陆杂志》17卷12期,1958年12月),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台湾《新时代》1 卷3 期, 1961年3月),尚逵斋《尚书金縢之谜》(《建设》10卷3期,1961年8月),毛宽伟《尚书金縢疑辨》(《达德学刊》2期,1964年1月),于大成《谈伪古文尚书》(台湾《新生报》1968年7月30日),朱门《古文尚书真伪之辨》(《台湾日报》1971年2月28 日),周凤五《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年,屈万里指导),庄雅州《大禹谟辨伪》(《孔孟月刊》17 卷2期,1978 年10 月), 许锬辉《伪古文泰誓疏证》(《木铎》8 期,1979年12月),朱廷献《泰誓真伪辨》(《孔孟月刊》19卷4期,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的书籍、辞典,几乎无一不拨出篇幅予以宣传,甚至还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90年代初,杨镰发表《〈坎曼尔诗笺〉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一文。 他通过精心考辨,艰苦调查,反复取证,终于戳穿了其作伪真相。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郭沫若文章发表之时,有学者如张政烺就曾对郭文提出异议。其中一个理由是《诗笺》中的一些词语如“东家”等是否在唐代已有,如有,是否是“财主”之意。但那时要用人工查询《全唐诗》谈何容易。而当杨镰辨伪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早已将《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输入了计算机。因此,杨镰将有疑问的词语“李杜”、“诗坛”、“欣赏”、“东家”等在计算机中进行检索,为《诗笺》真相大白提供了有力证据。
(六)找准学科体系的位置
中国文献辨伪学自本世纪初虽然已基本构建起来,但真正找准自己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还是80年代的事。杨昶在《张舜徽先生辨伪学成就述略》(《华中师大学报》1997年专刊)中认为,这一功劳当属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该文说,梁启超虽然“归纳了辨伪工作的一些理论问题,但在学科上不曾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归属于某一学问范畴”,而“八十年代初,舜徽先生撰成文献学开山之作《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首次拟定了中国文献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书中辟专章研讨辨伪学的诸问题,正式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文献学体系。自此以后,不断有多种名称的文献学著作问世,诸书虽在体例、章节上各有异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设有‘辨伪’一目,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可见舜徽先生有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
查近年出版的各类文献学专著、教材,如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张家潘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燕起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版), 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都设有“辨伪”或“辨伪学”一目。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史》“绪言”中也指出:“古文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诸如注解、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可见它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也是把辨伪作为文献学分支学科来对待。在此书中,孙钦善系统论述了著名辨伪学家如刘知几、欧阳修、朱熹、胡应麟、阎若璩、姚际恒、崔述等的辨伪成就,对各代辨伪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如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伪甚于辨伪。至隋及初唐,则信伪甚于辨伪”,“时至中唐,独立思考,质疑辨伪的风气才逐步展开”,“唐代中后期的辨伪,揭开了文献辨伪学在宋代更加广泛、深入发展的序幕”。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最近,又出了辨伪类新著。如邓瑞全等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杨绪敏著的《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文献辨伪学已成为全国不少高校中文、历史、图书情报等系开设文献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文献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要课程。有的高校,如西南师大就为中国古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古籍辨伪”课程多年。有的高校,如华中师大还编写了《辨伪学讲义》(杨昶编写,收入《国学知识指要》一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说明在培养辨伪人才上已开始重视学科建设。
四、自成系统的台港文献辨伪
自50年代以来,台、港的典籍文献辨伪,因历史的原因而自成系统地发展着,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辨伪成果。
纵观台湾的文献辨伪研究成果,不少是围绕历史上有真伪争议的典籍进行深入的辨伪考证。如对《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的辨伪,自50年代起持久不衰,不仅有对全书的辨伪,也有对某些篇章的辨伪。如罗锦堂《尚书伪孔传辨》(《大陆杂志》17卷12期,1958年12月),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台湾《新时代》1 卷3 期, 1961年3月),尚逵斋《尚书金縢之谜》(《建设》10卷3期,1961年8月),毛宽伟《尚书金縢疑辨》(《达德学刊》2期,1964年1月),于大成《谈伪古文尚书》(台湾《新生报》1968年7月30日),朱门《古文尚书真伪之辨》(《台湾日报》1971年2月28 日),周凤五《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年,屈万里指导),庄雅州《大禹谟辨伪》(《孔孟月刊》17 卷2期,1978 年10 月), 许锬辉《伪古文泰誓疏证》(《木铎》8 期,1979年12月),朱廷献《泰誓真伪辨》(《孔孟月刊》19卷4期,
上一篇:论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