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文章套路如出一轍,《三德》就和《黄帝四經》(尤其是《經法》)完全一致。兩者還是存在許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經法》有一套更爲抽象、更爲複雑的“道―名―法”的思想框架貫徹其中。在《〈黄帝四經〉所見“名”的研究》[21]一文中,筆者對這套框架作過分析,就“名”的部分而言,筆者指出,《經法》認為統治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審査“刑名”,對象的“名”一旦被確立,那對象的必然結局就已昭然若掲了。因此,《經法》的思想結構複雑得多。《經法》有可能對《三德》的思想作了継承和發揮,這一點筆者將另文闡述。

接下來分析《三德》的第二部分,在此,筆者提出一個假説,即我們目前看到的《三德》,雖然字體相同,但其實是由内容有所區別的兩篇組成。這兩篇雖然都言及“天、地、人”[22],以“天”、“上帝”(皇天)之表現作爲人的行動基準,但論述重點和論述方式有所不同。第一部分的論述重點在於具體的政治場面,通過“是謂”之論述方式展開。而第二部分則不在於具體的政治場面,很少使用“是謂”之判斷用詞,關鍵詞是“勿”和“毋”。

第二部分也可以分爲三組,即9→10→11→12→20一組,13→14→19一組,21→18一組。第一組很可能在前,而後兩組的具體前後關係還很難確定。 

第二部分第一組

高陽曰:“毋凶服以享祀■,毋錦衣絞[23]、袒■,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子。是謂忘神……”【9】皇后曰:“立。毋為角言■,毋為人倡■。毋作大事■,毋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害)[24]常■。毋壅川■,毋斷洿■,毋滅宗■,毋虛牀■。毋□[25]敔■,毋變事■。毋煩姑嫂[26],毋【10】恥父兄■。毋羞貧■,毋笑刑■。毋揣深■,毋度山■。毋逸其身,而多其言■。居毋惰■,作毋康■。善勿滅■,不祥勿為■。入虛(墟?)毋樂■,登【11】丘毋歌■,所以為天禮■。”監川之都■,冥(从罒、凴?)岸[27]之邑■,百乘之家■,十室之俈[28]■,宮室汙池■,各慎其度■,毋失其道■。出(?)欲殺人,不飲■不食■。秉之不固■。【12】付(?)之不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至刑以哀[29]■,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去以謀■。民之所欲■,鬼神是祐■。慎守虛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20】 

第二部分第二組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爲首■。身且有病■,惡菜與食■。邦且亡■,惡聖人之謀■。室且棄■,不堕祭祀■,唯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是服■。凡若是者,不有大禍必有大恥■。天之所敗,多其賕[30]■,而【13】寡其憂■。興而起之■,思(使)道(?)而勿救■。方營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是逢凶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朔?)■,天災繩繩,弗滅不隕■。爲善福乃來■,爲不善禍乃或之。卑[31]【14】牆[32]勿增■,廢人勿興■,皇天之所棄■,而后帝之所憎■。晦[33]曰冥冥,上天有下政■,晝□……【19】 

第二部分第三組

……諒■,竿之長。枸株覆車,善游者【21】死於梁下■,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猊食虎■。天無不從[34]■,好昌天從之■,好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35](亡?)天從之■,好尨天從之■,好長天從之■。順天之時■,起地之〔材,□民之□。〕……【18】 

第二部分,以高陽、皇后(皇后之言不知在何處結束,暫且以“所以為天禮”作結)警戒之言爲引子,表達出一切行動應該順遂事物發展趨勢的哲學理念,與其做什麼不如不做什麼的、以退爲進的謹慎保守態度,和物極必反的憂患意識。話題不像第一部分那樣渉及具體政治場面,顯得比較抽象、凝重。

筆者在《札記(一)》中已經指出,教人不要做什麼,而非教人做什麼的反向思維,在《黄帝四經》十分多見。並且擧出了和《三德》相似的“毋……”的例子。如果擴大到“不……”、“勿……”、“禁……”,例子就更多了。這里僅列擧“不……”的例子。如論述“天、地、人”禁忌的“三禁”篇中有:

地之禁,不〔墮〕高,不増下。

後面就是《札記(一)》中引用過的:

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功,毋壅民明。

《十六經·前道》中有:

不曠其衆,不以兵主,不爲亂首,不爲怨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愼案其衆,以隨天地之蹤。不擅作事,以待逆節所窮。

要注意,這段話出現於黄帝和大臣力黒的對話之中,那些“不”雖然是力黒之言,但也代表着黄帝的立場。在《三德》中,則全部通過黄帝表達。

《黄帝四經》稱篇也可見大量用“不”構成之文句。

聖人不爲始,不專己,不豫謀,不爲得,不辭福,因天之則。……不仕於盛盈之國,不嫁子於盛盈之家,不友□□□易之〔人〕。……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諸侯不報仇,不脩恥,唯□所在。(《黄帝四經·稱》)

僅僅有“毋……”(或“不……”、“勿……”、“禁……”)這種表達方式的相似,並不説明問題,筆者以爲,《三德》和《黄帝四經》存在文章結構乃至思想結構上的相似,不是因為使用了這些否定用詞。兩者否定的内容其實有很多不同,但都指向一種“敬”、“慎”的態度,告誡人們要自避其禍,而不是自取其辱。相反,如果要戰勝對方,讓對方自己走向失敗反而是最好的辦法。這方面,《三德》雖然不像《黄帝四經》表達得那麼透徹,但基本上也是這一思路。例如簡13~簡14有下面這樣一段話:

天之所敗,多其賕,而寡其憂。興而起之,思(使)道(?)而勿救。方營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是逢凶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朔?),天災繩繩,弗滅不隕。爲善福乃來,爲不善禍乃或之。 

這段話雖然還有許多不解之處,但筆者相信通過《十六經·正亂》以下這段話,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解釋。 

民生有極,以欲淫溢,淫溢□失,豐而〔爲〕□,□而爲既,予之爲害,致而爲費,緩而爲□。憂恫而窘之,收而爲之咎。纍而高之,踣而弗救也。 

其中有“弗救”二字,與《三德》“勿救“接近。魏啓鵬先生對這段話作如下解釋: 

那個人(筆者按:指蚩尤)的生涯之所以必定滑向窮途末路,因為他充滿貪欲,驕横奢侈,荒淫無度。凡驕奢淫逸者必定失敗,豐盈會變成歉貧,充裕會變成竭盡,給予他好處反而會給他帯來危害,大量羅致財貨反而會給他帯來浪費,寛綽闊氣反而會給他帯來局促圧迫。等到蚩尤面臨煩憂困窘之時,就抓捕他懲辦治罪。這就是層層擡高他的地位,高到讓他自己向前撲倒下來,誰也救不了他。[36] 

而上引《三德》那段話説的雖然不是蚩尤,但筆者相信意思是相通的,首先“興而起之,思道(?)而勿救”意思很可能與“纍而高之,踣而弗救也”大致相同。也是故意擡高對方,然後使對方走向倒下而無法自救。“思”顯然就是“使”字,而後面那個“道”字可能與“倒仆”意接近,是“倒”的假借字。

《呂氏春秋·行論》有“詩曰,‘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擧之”。《戰國策·魏策一》和《韓非子·説林上》有“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老子》三十六章有“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韓非子·喩老》部分相同)。上引《三德》這段話,雖然没有使用“將欲”,但文意是相同的。“天之所敗,多其賕,而寡其憂。”及“方營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爲善福乃來,爲不善禍乃或之。”都是此意。筆者以爲“天無不從,好昌天從之,好

《三德》与《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

天從之,好尨天從之,好長天從之”也是此意。都表明任何事物的最終結果都是自身演變的結局,人所要做的,不是干預,不是逞強,而是保持一種柔弱的姿勢,順應事物的發展趨勢而已。《三德》雖有類似的思路,但並未上昇到《黄帝四經》重點論述的“雌雄節”的思想。

総之,第二部分雖然不及第一部分相似之處那麼明顯,但表達方式和基本思路之接近,仍然是不可否認的。《三德》與《黄帝四經》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原理(如“道―名―法”、“刑德”、“雌雄節”等)之提練和論述上,遠遠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