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的突厥学研究可上溯上溯到16世纪。19世纪以来其研究领域更涉及整个突厥学及维吾尔学。本文重点介绍了德尼(J. Deny)、巴赞(L. Bazin)、和哈米勒屯(J. Hamilton)三位法国学者对突厥学、维吾尔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维吾尔学、德尼、巴赞、哈米勒屯
法国的突厥学和维吾尔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法国的早期突厥学研究可上溯到十六世纪。但只是在路易十四(1638-1715)在位和“青年语言学派”创立时期,法国才出现第一批真正熟悉突厥语的人。十九世纪以前,法国突厥学主要限于对奥斯曼土耳其语实用方面的研究。早在1820年法国著名东方学家雷木扎(Abel-Remusat)在题作《靼靼语言研究——满洲、蒙古、维吾尔、藏语语法、文献考》(Recherches sur langues tartars,ou Memoires sur differens points de la grammaire et la literature des Mandchous,des Mongols,des Ouigurs et Tibetains,I. Paris)一书中就研究了维吾尔语。同年当时僑居巴黎的德裔学者克拉普劳特(K. Klaploth)在巴黎出版了题作《回鹘(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字考》(Abhandlung ueber die Sprache und der Uiguren)。书中根据保存在巴黎的明代四译馆的《高昌译语》和《高昌馆来文》全面研究了古代维吾尔书面语。此书至今尚未失去价值(1985年由W. Scharlipp教授撰写前言又再版过)。十九世纪末,巴外·德·库尔泰依(Pauet de Courteille)是法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近代维吾尔书面语,即察哈台语(也称旧维吾尔书面语)研究的专家。他翻译、出版了若干纳瓦依(Alisher Nawayi)等中世纪、近代维吾尔诗人、学者的著作。
早在1890年以杜特瑞·德·兰(Dutruils de Rhins)和格列纳(F.Grenard)为首的法国考查队就在南疆进行考古调查工作。后来由格氏出版的三大卷本《新疆考查报告》(第一卷:考古,第二卷:文学[包括一些著名的维吾尔民间长篇叙事诗],第三卷:历史)至今尚有参考价值。
之后上述学者开创的研究西域(新疆)的传统为法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维吾尔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所继承和发展下来,他在1906-1909年在新疆和敦煌的考古调查对汉学和维吾尔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三十年代(1931)他给法国雪铁龙(Citroen)汽车厂新疆考察队出发前所做的报告《高地亚洲》(La Haute Asie,同年在巴黎出版)中,高度概括介绍了新疆两千年的历史,至今对我们仍未失去价值(此小册子有我翻译的汉文本刊布在社科院民族所出版的《民族史译文集,6缉,1978年》。此外他尚研究了著名的回鹘文献《两王子的故事》和《乌古斯可汗的传说》。
这期间在突厥语言学领域方面,以印欧比较语言学为样板的突厥语比较研究的发展,导致产生了如让·德尼(Jean Deny)这样的研究突厥语的大师(他曾任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校长)。他虽未发表直接关于维吾尔语文的专著,但他的大量论著,特别是他二十世纪初期出版的多达一千二百页的《土耳其语法》至今仍对研究维吾尔语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德尼和伯希和是近代法国突厥学的两位泰斗。他们二人都是知识渊博而又著述甚多的学者。他们的学生来自许多国家。法国突厥学的形成和创立都直接或间接归功于这两位学者。后来接任伯希和担任法兰西学院中亚讲座首席教授的韩百诗(L. Hambis)在七十年代后期主编出版了专门题写汉文书名《西域》(法文题做L’Asie Centrale)的大型专著,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新疆的古代历史、文化和语文(当年敦煌研究院的常书鸿先生和我曾讨论过将此书转法为汉的问题,后因常先生去世未果)。这里且暂不提诸如列维(S. Levi)、费里奥扎(Felliosat)、皮诺(J.Pinault)等法国学者对“吐火罗语”(即焉耆-龟兹语)研究的贡献。
让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现代法国突厥学的主要教学研究机构。
法国最老的突厥教学中心之一,为国立巴黎现代东方语言学院(L’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 de Paris)中的突厥语教研室。早期负责人为让·德尼教授。1949年后(即德尼去世后)由路易·巴赞(Louis Bazin)教授负责。
从1950年起在法国高等研究学院(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在索邦Sorbonne内,但编制上与巴黎大学分开)第四组设立了突厥历史和语文学研究部。其研究题目的一半是有关古代突厥语文学方面的,如对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的古代突厥、回鹘碑铭、写本(特别是敦煌发现的部分)的研究。
国立巴黎大学突厥学研究所也是著名的突厥学中心。研究所图书室藏有关于突厥学方面的参考书达一万二千册,其基础主要是让·德尼的遗书。该研究所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它也是一个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1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相当于我国的科学院)有关系的研究机构。
在巴黎之外,尚有两个进行突厥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一个是法国南部的艾-昂-普洛万斯(Aix-en-Provence)大学,另一个是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大学。
在突厥学和维吾尔学研究方面,我们必须提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这个机构属下的中亚研究所曾与我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发掘工作。另外该中心所属的敦煌研究部的哈米勒屯(James Hamilton)教授专门从事古代维吾尔历史、文献的研究(下面将重点介绍)。让·保罗·鲁(Jean-Paul Roux)先生不仅是专门研究突厥民族古代宗教史方面的专家,而且出版过若干部有关中亚历史文化的专著。包拉塔夫(P.N. Poratav)是研究突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方面的专家。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巴赞先生的高足萨比娜·特勒班扎(Sabine Trebinjac)女士关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音乐研究的专著。
总之,法国突厥学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已开始取得很大的成绩,其研究领域涉及整个突厥学。最后还要提到,在依莱·梅丽阔夫(Irene Melokoff)夫人的倡仪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法国从六十年代起就出版了专门的突厥学刊物——《突厥学》(Turcica),已出版了三十几卷。我本人曾于八十年代初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回鹘文高昌王世勋碑研究》的论文。
下面我重点介绍三位直接和维吾尔语文研究有关的法国同行,他们是路·巴赞(L. Bazin)、 热·基饶(R. Giraud)和哈米勒屯 ( J. Hamilton)。
路易·巴赞教授长期以来担任法国突厥学会会长、法兰西学院院士、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即前面提到的现代东方语言学院)名誉教授、法国高等实验学院第四部主任、法中友协会长等职。他1920年12月29日生于法国卡昂(Caen)。1942--1945年在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师从德尼教授学习突厥语。1945年毕业后被法国外交部派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工作,直至1948年才回国。回国后被聘为法国国立方现代语言学院的突厥语教授,继承其师德尼先生的教席。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直到1990年退休为止。
路易·巴赞先生一生著述甚多,涉及突厥学的各个方面。他的国家博士(doctor d’etat)论文《古代突厥历法研究》(Les systemes chronologiques dans le monde turc ancien)旁征博引(包括许多古代突厥文、回鹘文的材料),对古代突厥人的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论文于1972年在巴黎第三大学通过,曾打印若干份分送世界各主要大学。我1981年在德国哥庭根大学停留期间,曾从该大学图书馆借出复制了一份。1991年此书由匈牙利科学院正式出版,后达七百多页。他认为突厥历法是以阴-阳历和12生肖历为基础、在中国历法的影响下形成的,批判了过去学者们主张的12生肖纪年的突厥起源论。此外,1989年在哈米勒屯教授的编辑下,出版了他的论文集,题作《突厥人、字和人》(Les Turcs, les mots, des hommes)。书中收集了他的主要重要论文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