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书·蔡兴宗传》看封建王朝的“废昏立明”(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是顺从天意与民心,是正义行动。这一方面的论述,影响最大的见于战国孟子的著作。有人问孟子,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 ?回答是:“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13]后来,汉代思想家又丰富以天人感应说。如谷永说:“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王者……失道妄行,……百姓愁怨,……上天震怒,灾异屡降,……终不改寤,恶洽变备,不复谴告,更命有德。……夫去恶夺弱,迁命贤圣,天地之常经,百王之所同也。”[14]这就是说,对“恶”主(昏暴君主)、“弱”主(无能君主),可以杀掉,可以推翻,另选“贤圣”为主,这不叫弑君,而是天意。宋前废帝及其他荒主之所以被推翻,便是这一类观点进一步支配人们的结果。
  《宋书·邓琬传》:奉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起兵反抗前废帝,说:“幼主昏暴,社稷危殆,虽曰天子,事犹独夫。今便指率文武,直造京邑,……废昏立明”。“独夫”原指纣王,见《尚书·泰誓下》,亦即孟子所谓“一夫”[15]。后来前废帝被杀,皇太后诏也说:“独夫既殒,悬首白旗”[16]。都是源于上述观点,反映流行着认为讨伐、杀死前废帝是正义行动的舆论。又,蔡兴宗在鼓动沈庆之时还说:如能推翻前废帝,“仆在尚书中自当率百僚案前世故事,更简贤明,以奉社稷。昔(商)太甲罪不加民,(汉)昌邑虐不及下,伊尹、霍光犹成大事,况今苍生窘急,祸百往代乎”。这就进一步表明,不但从观念上推翻前废帝已被视为正义行为,而且连制度上另立贤主的“前世故事”已在考虑之列了。再举南齐末一例。时东昏侯昏暴,雍州刺史萧衍决定在襄阳起兵推翻他。檄文说:“独夫扰乱无常,毁弃君德,……宗稷阽危,海内沸腾。”在这之前对臣僚说:“昔武王会孟津,皆曰纣可伐。今昏主恶稔,究虐极暴,……生命涂炭,天命殛之”。可见,没有一次政变、起兵不宣扬自己是“废昏立明”,是正义行动。因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再加上“天子”光圈的威慑作用,如果不广泛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便不能打破顾虑,争得民心,夺取胜利。相反,接受这一思想影响的人越多,胜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 但是光有这一条件,仍然不能成功。前面所讲沈庆之、王玄谟、刘道隆的言行,无疑证明他们全认为蔡兴宗的建议不错,可是为什么都不敢参与呢?就因为前废帝毕竟是皇帝,手中握有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总有一部分人追随,反抗他风险极大。一般说,象沈庆之这类人,只要尚有退路,就绝不肯冒这风险。上面讲的太宰刘义恭等密谋政变,多次商量,总是“持疑不能速决”[17],也是这个缘故。既然如此,为什么政变、起兵仍不断被暗中策划着,最后终于胜利了呢?就因为前废帝进一步胡作非为,乱肆杀戮,不仅危害了整个封建统治,而且直接危害了各级官吏的身家性命。他们越来越多的人已无路可退,认识到与其束手就戮,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生路。蔡兴宗对沈庆之说:“当今怀谋思奋者,非要富贵,求功赏,各欲免死朝夕耳。”在这之前他还对袁顗说:“宫省内外,人不自保,会应有变。”都反映了这一心理状况。蔡兴宗之所以敢于到处煽动政变,无疑也是基于这一估计。这一类人便是“废昏立明”的社会基础。他们人数越多,成功的可能性便越大。前废帝之所以被政变推翻,就因为左右侍从、亲信,不少人都参加了政变行列,其中如主衣寿寂之在这之前得罪前废帝,随时有被处死的可能,因而也就最活跃,并在政变中亲手将他杀死。其他荒主垮台类似材料更突出。如南齐郁林王时,深受信任的卫尉萧谌、原东宫直閤萧坦之,“见帝狂纵日甚,无复悛改,恐祸及己,乃更回意附鸾(即后齐明帝萧鸾),劝其废立”[18],即其一证。当然,积极进行废昏立明活动的,也并非全都出于自救,也有从维护封建王朝利益出发的,蔡兴宗就是一个。当时他是吏部尚书,地位不算很高。他曾估计前废帝虽昏暴,自己危险不大。然而他却为了刘宋王朝安危,一而再、再而三煽动政变。正如《南史》传论所评:“位在具臣,而情怀伊、霍,仁者有勇,验在斯乎!”如所周知,南朝高门由于“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故“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19]。在王朝更替、帝位篡代之际,“酿成雍容观变之习”[20]。而蔡兴宗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冒可以不冒的危险,这在东晋后期高级士族衰落之后[21],确是佼佼者,南朝实在找不出几个。但是必须指出,这毕竟是个别的、极少数的,前废帝等荒主之所以被推翻,靠的不是这几个人的四出活动,制造舆论,而主要是越来越多的官吏出于个人身家性命受到暴政威胁,不得已而参加的自救活动。这正是统治阶级“废昏立明”能够成功的特点。
  以上两个条件,只要昏暴君主怙恶不悛,一般说,地主阶级迟早会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达到“废昏立明”之目的,使政治上层建筑重新适合经济基础。这是通过《蔡兴宗传》和有关事实看到的另一规律。
  第三,前废帝的被推翻,采用了宫廷政变形式。这种形式在昏暴君主的胡作非为尚未达到使自己完全孤立的条件下,可能是较容易取得胜利的形式。《资治通鉴》卷一三四:宋后废帝昏暴,领军将军萧道成遭忌,有人劝他逃离建康,去广陵。亲信纪僧真说:“主上虽无道,国家累世之基犹为安固,公……纵得广陵城,天子居深宫,施号令,目公为逆,何以避之?”萧顺之等又建议:“帝好单行道路(指喜好少数几个人出游),于此立计(指狙杀),易以成功;外州起兵,鲜有克捷,徒先人受祸耳。”这些话表明:首先,昏暴君主在一个时期内仍有不少人盲目支持,所谓“累世之基犹为安固”,实即此意。其次,在此条件下地方起兵,采公开反抗形式,被安居京师的天子目为叛逆后,是很难取胜的。上举宋前废帝时徐州刺史刘昶起兵,因部下多不支持而失败,便是一证。再次,要想成功,便应乘荒主愚昧、麻痹之机实行狙杀、宫廷政变。这一意思蔡兴宗对沈庆之也说过:“车驾屡幸贵第,醉酣弥留,又闻屏左右独入閤内,此万世一时,机不可失。”总的看来,在南朝推翻荒主,这种形式用的较多。但由于皇帝与群臣、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各个时期并不完全相同,也还存在其他形式:
  1.如果大臣掌握大权,就可以主动废黜昏暴君主。如刘裕死,宋少帝即位,昏暴无道。当时尚未把实权全部交出的顾命大臣、录尚书事徐羡之等,一看大事不妙,“社稷将坠”,便公开率兵入宫,将他废黜,改立能代表整个阶级利益的刘义隆为帝。这样便为“元嘉之治”创造了基本条件。在封建王朝史上,采用这种形式突出的还有汉代霍光废昌邑王的先例。
  2.如果君主昏暴,而在京师一时又没有条件发动宫廷政变,地主阶级便可通过地方上起兵,打到京师,将他推翻。这种形式在宋前废帝时已露端倪。除上述刘昶起兵外,《蔡兴宗传》还记载,他由内官改除南郡太守,行荆州事,不愿去。他的外甥袁顗也由内官改除雍州刺史,行前劝蔡兴宗别拒绝这次外任,说自己据雍州(时治襄阳),“地胜兵强”,离荆州近,互相配合,“若朝廷有事,可共立桓、文之功”。桓、文指齐桓、晋文。所谓桓、文之功本指安定东周王室,这里实指从地方起兵,“废昏立明”,安定宋室。此事虽因蔡兴宗没被说动,未去荆州,特别不久刘彧等宫廷政变成功,而没有成为事实,但却说明地方起兵也是人们推翻荒主所考虑的一种形式。尽管如前所述,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形式“鲜有克捷”,但只要昏暴君主怙恶不悛,地方起兵便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由弱变强,最后夺取胜利。这可用齐东昏侯时的事例加以说明[22]。当时京师始安王萧遥光举行政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