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经验不可传递的文化症候,一种多元而无元的历史表征。在这种从超验回归个体身体的时代,遭遇到个体间经验难以交流、难以通约的文化语境,因而每每爆发出火药味极浓的话语论战。
       在90年代,不管是传统知识、现代知识、数字化生存的后现代知识,都说明理性化的"知识"正在取代过去的感性化的"经验",而人的脑力正在取代有形资产,高科技正在取代传统性产业。不断充斥的剧烈争论的新知识话语--知识权力、知识社会、知识经济,促成了人与人关系的根本改变,人们因现实日益严酷而变得非常现实而世俗。冷漠成为全球病,地球变成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心灵包裹了如此坚硬的硬壳,而难以交流和沟通。于是,在商品大潮和精神价值之间引发了"人文精神"的论战,触发了关于私人化写作的讨论,关于个人化、世俗化的问题和文化市场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尽管这多重语境似乎是彼此争论,互相隔膜,但是整个学术界和思想界却并不愿回到那种一元的、独霸的中心论时代,而愿在这种多元共生、多音喧嚣之中去获得自己个体应有的立场和地位。所以,在这巨变的时代氛围中,同气连枝,谁也不可能再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对不同的观点和语境加以漠视而自说自话,谁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历史的发展和传统的更迭,而走向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的幻象。
       这种由多元取代一元,宽容精神取代绝对精神,彼此倾听互相联系取代了闭门造车的学术思想格局,使90年代的学术研究,必得既注意到大众文化崛起中若干的合理因素,也注意到其背后的国家机器权力被遮蔽这一事实;既注意到公用空间日益缩小,私人空间日益扩大,传媒知识人日益左右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又关注其民族主义打着偏激的反西化旗帜,所掩盖若干不为人所注意的落后排外的、自我孤立的一面,同时还注意过分西化的所谓后现代后殖民,抹杀母语经验,抛弃自己传统的根的弊端。如何使我们把握到一个"度"--既非此又非彼,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而使我们更稳健开放或高屋建瓴,而走得更稳些呢?
       在我看来,保持问题的敞开性,不遽下结论,同时,对若干问题绝不浮光掠影地轻轻带过,或干脆放弃,而是深加挖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面对真正的问题,而杜绝问题的虚假涉猎或虚假解决。

三  话语症候分析的当代策略

       就根本意义而言,对90年代的思考和写作是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寓言式思考和写作。当精神激情让位于世俗关怀后,思与写的分量无疑将受到挑战。当代中国思想中的所有新思想成分,事实上是与旧思想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的。当代人内心的充满紧张的冲突,而思想又驳杂荒芜。也许,只有弄清90年代学术思想话语的内在冲突,才能看到精神价值汰变所表征的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在这种问题式的清理中,我以为,尤为重要的方法是进行"话语"(discourses)分析。因为,话语是以最一般和最不确定的方式表示词语性能的整体,它具有一种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结构,不管是经济话语、哲学话语、历史话语,还是权力话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我们都可以找到其话语的基本模式,并提出我们的新的质疑。话语对隐秘意义具有遮蔽性,换言之,某种对象是通过其显露而将自己隐藏起来,同时通过自己的隐藏而在现实中呈现出存在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那些已说出的东西,而寻求其隐藏了什么,并进而寻求它们之中有什么东西早已说出,甚至在它们意味深长的默然中所包含的未能说出的隐藏之意。
       话语研究的真实意图,在于去发现某种可能存在的表达和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说出的事情包含着比它本身更多的含义,从而使我们在那些未曾说出之处,得以去发现它的真实含义。言说是一种在"说之中"的"不说",在"不说之中"的"说"的意识潜在运动,通过对其话语言说方式的内在揭示,可以发现权力网络是怎样在它的描述方式中确定自己的运作方位的,而且可以怎样去改变并重新区分思想史范围的有效性。所以,真正思想的魅力在于,其总是对某一特殊话语隐蔽的方式加以系统描述,并进而提出这类问题:某种权力或某种思想通过什么途径得以传播?在怎样的知识群体中流通?为人类的思维勾勒出怎样的远景?强加给人类思想以什么样的界限?以及在描述一个时代特征的时候,它们能怎格使其区别于其它的时代?同时,在描述一种新的或旧的经验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的冲突时,怎样去清理那些思想的遮盖物和经验的不可通约性?并进而使被遗忘被压抑的话语展示出来?
       文化研究并非是一种无边的文化讨论,相反,它注重的关键问题是发现"断裂点",找出时代转型的裂痕,并上溯到渊源或下寻到最新发展踪迹。因而90年代文化研究,就是进入并处于时代的矛盾螺旋体中,其分析本身就是矛盾,也不绕开矛盾,在变化变形中,从一个矛盾到另一个矛盾,从而以一种特殊范围反映更为普遍的冲突,又在这冲突中去揭示一种富于魅力的、包含整个时代全部知识和思想的基本模式。
       思想总是学会拒绝、否定、怀疑,并以此去发现矛盾,揭示多种冲突的新阐释空间。要写出90年代的话语范型史和话语症候史,与其说是重视历史的事实、事件或一些细部的具体材料的堆积,勿宁说是更重视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论梳理和剖析。因此,强调史与论的差异,以史作为解剖问题的对象,而重在理论分析,使文化研究的基本意向重在分析型而非描述性。面对90年代言人人殊的重大问题和思潮,我以为,不妨在研究中采用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略加说明如次。
       首先,文化研究话语分析方法的当下策略。
       将文化研究的"价值阅读"施之于90年代文化研究层面,强调在为文化意义所作的阅读中,都力求从某种前题、选择活动、某种存在的判断出发,作出自己隐含的或明确的价值判断,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当代问题的文化介入。因此,文化文本价值阅读中的价值判断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意义上,价值阅读表明了文本是一种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有助于再现、表征文化信仰的对象物。
       当然,在对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问题、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问题、先锋精神和女权话语进行文化分析时,也重视大众艺术或者是与高雅艺术相对的粗俗艺术的审视,因为这种世俗性话语,并未完全放弃其负载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在激进思潮中,看到激进话语维护文化经典的某些盲点,同时,又意识到解构思潮所具有的中心颠覆性和边缘洞察性。
     这样才有可能以一种更开放的视野进行90年代的文化研究:从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张力场中,把握这个时代什么活着而什么已经死了;从中心消解而边缘文化兴起中,观察意识形态、西学姿态、本土立场之间的话语角逐;从文字载体的文化研究转向了影视图象的现代文化的研究中,看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成为热门话题的内在原因;从纯文学研究模式,看转向种族、性别、阶级、民族性、差异性、社区文化、媒介文化、女性文化和后殖民文化等问题的新的审理范式;从新型的学术研究转型中,形成关于性别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种族文化差异研究、当代影视文化研究、跨国资本运作研究、现代消费文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意向;在不断置换的问题和话题中,文化研究改写着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改变着整个文化的基本走向。
       其次,避免时代近距离理论审视的误区。
       由于90年代并未完全成为历史,而尚在延伸过程之中,所以,这种近距离的把握往往无法逃避其自身的盲点。为了尽可能避免过分的主观情绪化和近距离造成的理论盲区,不简单地加以好恶判断和批评,而是力求做出自己对事情的真实言说,并从众多的事件泡沫中寻求自己值得讨论的东西。
       进一步说,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文本就其文化意义而言,就在于破坏其所立足于其间的某种秩序状态,暗示出某种非秩序的可能性。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