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三分(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则是道;它正统摄乎莛与楹或厉与西施之上,也可看作是潜存于二者之中。不见这个一,则不知二者的本质,二者的出现也就了无意义;此所谓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这里的一是绝对的,二是相对的。这样的一个绝对君临两个相对的关系,刚好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二维式三分法的典型形态。

要能看出这类三角形的存在,并非易事。庄子说“道通为一”,是说“道”把二者通为一的;也可说需得具备“道”的眼光,方可看出二者通一(所谓“唯达者知通为一”[13]),进而看出三角存在。所以,当人们仅仅看出莛与楹细粗不等、厉与西施是两个女人,而盛赞矛盾无处不在,却又否认一分为三的时候,他不曾料到,他所看到的矛和盾中,正寓有一个他不曾看到也看不到的“绝对”在焉;这个绝对和相对构成一个三角形态。事物本是一分为三的,不管你认识与否承认与否。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三角形也有三足鼎立、无分绝对相对者。儒家哲学谓天地人为三才,亦称三极[14],便是如此。其所谓的天,并不比它二者高超,所谓的人,也不比它二者卑微;天地人三极,分别表现了宇宙的气、形、德[15]。从功能上说,天之用为化,地之用为育;人之用,叫做赞,即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赞助天地的化育,以此遂得与天地参,即与天地鼎立而三[16];三者的地位,於是遂成平等。当然,三者有主观客观、能动与否之别,在儒家,似乎更钟情於三者中的“人”之一极,那多半属于严以律己的意思,绝无拔高的企图。即使像宋儒们所标榜的圣人能为天地立心那样的高调,也还没有超出天地人三足鼎立的范围。

三足鼎立的另一说法叫三位一体,无论是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佛教的佛法僧,道教的精气神,还是伊斯兰教的阿里、安那、穆罕默德,都属于二维三极、三角平等式的三分形态,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特殊例证。尽管它们都是虚幻不真的;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们却是很认真的,而且有其无处不在的客观依据。

三角的三极还有一种互克的形态。石头、剪刀、布的循环相克便是。这种形态很早便被人们发现了,其见诸文字者,有《关尹子·三极》篇所记的“虫即

虫且 食蛇 ,蛇食蛙,蛙食虫即 虫且 ,互相食也”之说。虫即

虫且(蟋蟀?蜈蚣?)能否食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宇宙之网上的一个结点,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并以之而与它物结成动态的平衡关系。於是自然界便无绝对强者,一切都在互相联系中互相制约着,而最本质的联系和制约,则是对立;对立的否定再否定,遂形成循环的三极。

循环也有由“彼是莫得其偶”即对立自身之变动不居而形成的时候,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云。他说,彼是(是即此。“彼是”在此代表一切对立)本是“方生”的,即相并相依而生的;有此才有所谓彼,有彼才有所谓此,本无孤立的绝对的此与彼。於是,曾经谓之此的,亦可谓之彼;正在谓之彼的,将可谓之此。有鉴于此,人们不禁要问:“果且有彼是乎哉?”意思是说,如此说来便没有彼此之别了。可是,如说没有彼此之别,又与人们的感觉不符,所以庄子又问:“果且无彼是乎哉?”意思是还得肯定彼此的存在。这样反复诘难,遂构成了彼此之首尾相逐、莫得其偶的循环圈。庄子主张,人们不必去追逐那些无穷的相对的变化,不妨站到循环圈的中间来,这里叫做“道枢”,这里始可“得其环中”,这里方能“以应无穷”。这个枢和这个圈,也是一种二维的三分。

老子也有“反者道之动”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说。反者向对立转化之谓,复者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老子所谓的动和作,只是这种两端间的反复运动。他所谓的反复者和观复者,也就是庄子的环圈和道枢,也是一种二维的三分。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无非如此,无非是环流着的客观事物,和静观着的主观人类。老庄的这一说法,从局部的短暂的过程来说,或不无道理。只不过,现实中的循环往复,除去简单的机械运动外,绝对重复原来轨迹的事,是不多的。一般说来,由于内外条件的作用,循环常呈螺旋式的变化向前进展。於是,便有了一种三维的三分形态。

( 五 )

三维三分的典型形态是螺旋,而其简单样式则是每一个立体的“一”,即任一个体。

中国古有“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之说[17]。其实岂止太极元气而已矣,任何事物都是函三为一的;例如我们的朋友张三。当我们向别人介绍说:此人是张三,或:这位叫张三时,事实上是在说:个别性(此)+普遍性(人)=特殊性(张三);张三於是就函三为一了。当然,你不介绍他,他也函三为一,因为他本来便是函三的一,他是一位有个性的人。“一切事物都是将普遍与个别结合起来的特殊”[18],是一个立体的三分形。

李白有诗曰: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独酌无亲的李白,是一;举杯邀了明月,便有了对饮者,或者叫有了对立面,成为二;明月反照回来,李白多出一个随身的影子,不再是原来的一了,成了函三的一。

这里的李白与上面张三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显示出了发展,上面没有。黑格尔说的某物是否定之否定,也是从发展立意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事物本身的发展,都是如此,都是历经了三个阶段的一。



注释:

[1] 据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227页,三联书店1956年版

[2] 见亚氏《范畴篇》第十章、《形而上学》卷五章十

[3]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4] 《韩非子·难一、难势》

[5] 《曷鸟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6] 《尼各马科伦理学》1126b、1127a.

[7] 《尼各马科伦理学》1108b.

[8] 分别见《中庸》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9] 分别见《尚书·尧典》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0] 《史记·律书》

[11] 张载:《正蒙·参两篇、太和篇》,并见《易说·说卦》

[12] 《齐物论》

[13] 同上

[14] 见《逸周书·成开》、《易·系辞上》

[15] 《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6] 《中庸》

[17] 刘歆《三统历谱》,载《汉书·律历志上》

[18] 黑格尔《小逻辑》§24附释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