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禮》附簡末字
此字略作“
就字形而論,《從政》之考釋未必誤,從“
又有從“,則其”疑當讀為“浸”。《易·遯》彖傳“浸而長也”《正義》:“浸者,漸進之名”。其下一字或可釋為“淳”。[7]諸家皆從裘先生說。
又有從“
此外還多有從“
不過,《說文》中,“墉”字古文與“”字(讀若庸)與之也相關,在戰國文字中因為形近省訛等原因,其關係更為複雜。因此,考釋這些文字時,當考慮上下文意。
就文意而言,筆者同意《從政》篇甲簡5、12皆讀為“庸”之說。雖然粗略看來,此處讀為“敦”也可行,但是根據傳世文獻中可資佐証的材料,讀為“庸”似乎更好。如從《說文》將“庸”解釋為“用”,“用德”在古籍中極為常見,而“庸德”則見於古文《尚書·咸有一德》:“夏王弗克庸德。”因此簡文說“庸五德”很自然。將“庸”解釋為“常”,“庸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古書多見,如《逸周書·大戒》:“庸行信貳”,《易·乾·文言》也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荀子·不苟》的:“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與《乾·文言》之語相關。楊倞注:“庸,常也。謂言常信,行常慎。”[11]簡文的“庸行不倦,持善不厭”,可以順此解釋。
郭店簡《成之聞之》簡4的“
郭店簡《六德》簡21、22的“
此外,郭店簡《語叢四》簡2有從“
上博四李朝遠先生隷定為“”,考釋為“準”。筆者疑當視爲“墉”字古文而讀為“庸”,其上下文是“然後奉之以中庸”,也就是說“以中庸奉之”。若然,此處出現了“中庸”,很有思想史意義。《內禮》篇所謂“君子曰”之語,與曾子相關,但是本簡為附簡,“編綫不整”,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
[1]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2]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87——388頁,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1月。
[3]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494頁,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9年8月。
[4] 黃人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33頁,臺北:1999年10月。
[5]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上)》,《古今論衡》第4期,61頁,臺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6] 在一次交流中,朱淵清先生曾有此意見。
[7] 《郭店楚墓竹簡》,16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8]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519頁。
[9]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114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0] 李學勤:《論包山簡中一楚先祖名》,《文物》1988年第8期。按戰國古文字中雙聲字很多,此處古音“東”、“冬”之別,或因方言而異,尚待考。
[11] 王先謙:《荀子集解》,5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12] “庸”從“用”得聲,“迵”從“同”得聲,“用”與“迵”古通,參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9頁,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讀上博四札記(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