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四札記(二)(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1.《曹沫之陳》
此篇已見陳劍、陳斯鵬先生之重新編聯。但是有若干簡文似不能通貫。
筆者思量,簡28以下或可編聯如下簡文:
且臣聞之:卒有長,三軍有帥,邦有君,此三者所以戰。是故長【28】
民者毋
(攝)爵,毋御軍,毋辟罪,用都教於邦,【37上】□□於民。”莊公曰:“此三者足以戰乎?”答曰:“戒。勝【49】
不可不慎。不愛則不恒,不和則不辑,不兼畏【48】
其志者,寡矣。”莊公又問曰:“吾有所聞之:一【59】
出言三軍皆懽(勸),一出言三軍皆往,有之乎?”答曰:“有。【60上】
□白徒:‘早食輂兵,各載尔藏,既戰將量,爲之。’”【32下】
簡28與簡37上連讀為“長民者”,此語習見於古籍。簡49前疑殘缺兩字。簡48原從爪從卒,李零先生疑讀為“依”,是以“卒”為“衣”之訛,今從之讀為“愛”[1]。“不愛則不恒,不和則不辑”,對應前文簡33之“不親則不庸,不和則不輯”[2]。簡59“志”字義為“意”,“寡”字義為“獨”,當是指要注意“愛”、“和”,否則將成爲孤家寡人。簡32下之“白徒”,疑意指告訴衆人。
--------------------------------------------------------------------------------
[1] “衣”與“愛”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904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2]所釋“庸”字,原從糸從“”,讀爲“敦”。其上下文爲“不親則不敦,不和則不輯,不義則不服”,疑亦讀爲“庸”。“不親則不庸”,對應“不愛則不恒”,親、愛義近,“庸”、“恆”皆有“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