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故常”、“幹常”
《三德》簡5有“故常不利,邦失幹常”。這里並不清楚“故常”、“幹常”指的具體是什麼。但無疑是法規、常制。《黄帝四經》也使用“故常”、“幹常”。如“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失當”(《經法·國次》)。“天有恒幹、地有恒常”(《十六經·果童》、又見行守篇)。“過極失當,變故易常。德則无有,措刑不當。居則无法,動作爽名。是以受其刑”(《十六經·姓爭》)。在《三德》簡5“故常不利,邦失幹常”後面,還有“變常易禮”,這里的“常、禮”其實也是“故常”、“幹常”之意。“變×易×”或類似用法,《黄帝四經》中多見。除上引“變故亂常”、“變故易常”外,還有《經法·道法》的“變恒過度”。
7、“小邦”、“大邦”
《三德》簡5有“故常不利,邦失幹常。小邦則剗,大邦過傷”。《黄帝四經》中多見“小國”、“中國”、“強國”之用法,“邦”改為“國”,當是避劉邦諱所致。如《經法·六分》中有所謂“六逆”、“六順”,均為政治現象,毎種現象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反應,這里僅擧“六逆”中第一例。
“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嫡子父,命曰上曊,羣臣離志。大臣主,命曰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
8、“聖人之謀”
《三德》簡13中有“邦且亡,惡聖人之謀”。《經法·四度》有“守怨之本,養亂之基,雖有聖人,不能爲謀。”兩者方向有所不同,但都説到國家走向混亂之際,“聖人之謀”的命運。
9、“土攻”
《三德》簡16有“奪民時以土攻”。《黄帝四經》中,《經法·亡論》有“夏起大土功,命曰絶理。犯禁絶理,天誅必至。”《十六經·三禁》有“毋逆土功”。
10、“不祥”
《三德》簡3有“幽而陽,是謂不祥”。《黄帝四經》中,《十六經·行守》有“驕溢好爭,陰謀不祥,刑於雄節,危於死亡。”
11、“不……乃……”
《三德》簡2簡3中有“忌而不忌,天乃降災。已而不已,天乃降異”,《黄帝四經》有類似的“不……將……”之用法,如“高而不已,天〔將〕闕之。廣而不已,地將絶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十六經·觀》、又見兵容篇)也是類似用法。
12、“毋……”
如前所述,“高陽”、“皇后”均以禁止的口吻告誡統治者“毋……”,其内容渉及面甚廣,這種教人不要做什麼,而非教人做什麼的反向思維,在《黄帝四經》十分多見。
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埶,毋黨別。《經法·國次》
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爲虚聲。《經法·四度》
帝曰,“毋乏吾禁,毋流吾醢,毋亂吾民,毋絶吾道。”《十六經·正亂》
毋服川,毋逆土[iv]毋逆土功,毋壅民明。《十六經·三禁》
是故爲人主者,時扌/室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十六經·觀》
二、用韻之相似
《三德》和《黄帝四經》均多韻語。[v]這其實也屬于用詞相似的一類。為避免重複,就作為用韻相似之例來引用。如《三德》簡6至簡7有:
土地乃坼,民人乃喪。喜樂無限度,是謂大荒,皇天弗諒,必復之以憂喪。凡飲食無量計,是謂滔皇,上帝弗諒,必復之以康。上帝弗諒,其祭弗享。
這里的韻語是“喪”、“荒”、“喪”、“皇”[vi]、“諒”、“康”、“諒”、“享”,均歸陽部。同樣是描述統治者的荒淫、政治上的失敗、國家的危亡,《黄帝四經》的用詞用韻非常接近。
〔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飮食喜樂則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倶與天下用兵,費多而无功,單(戰)朕(勝)而令不〔行〕。……則國貧而民荒。《經法·六分》
《經法·六分》中還有“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將降殃。”這里,“荒”、“殃”均屬陽部。“大荒”的用詞和《三德》完全相同。“殃”在《黄帝四經》中使用極為頻繁,恕不一一列擧。《三德》也用“殃”字,簡4開頭有“如反之,必遇凶殃”,陳劍先生以為這句話當與簡1末尾“是謂順天之常”相聯[vii],這是値得考慮的意見。因為“常”和“殃”也都屬陽部,正好押韻。“常”字在《三德》中多見,《黄帝四經》也常用。如《經法·國次》中就有“常”、“殃”連用的例子。
五逆皆成,□□□□,□地之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失當。
這里的“殃”雖是缺字,但前文有“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所以補個“殃”字決無問題。
還有“皇”字,雖然在《黄帝四經》找不到和《三德》語義相同的使用方法,但作為韻語,則常見使用,如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无匡。(《十六經·觀》)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十六經·姓爭》
“皇”、“當”、“匡”、“殃”均在陽部。
筆者以為,除了用詞用韻之相似,《三德》和《黄帝四經》兩者間還存在文章結構的相似。這將在《〈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中再作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三德》的内容會越來越明白易懂。那時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相似,作為一部札記,這里所做工作,僅止于平面的掃描,欠缺深入的分析。收集的資料未必完全,所引材料未必合適,引文有時過濫。但祇是為了抛磚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
筆者承認,在其他文獻中也能找出與《三德》相似之處。如《大戴禮記·四代》不僅有 “三德”用詞之相似,還有“齊齊節節”用詞之相似,“天、地、人”也出現多次。但其他文獻和《三德》之相似,僅僅是個別的現象。像《黄帝四經》那樣衆多的、密集的相似,就不能不引人注目了。這決非偶然的現象。雖然筆者對内容的深入分析做得還不够,但僅從用詞、用韻之相似,已可斷言,兩者之間一定有着不尋常的關係。《黄帝四經》是我們解讀《三德》之際,一把最佳的鑰匙。
筆者在引用《黄帝四經》時,主要參考的是以下文獻: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1月。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巻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儒法闘爭的關係》及“附録一”、“附録二”,《考古學報》1975年1期,1975年4月。
余明光《黄帝四經與黄老思想》,黒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余明光《黄帝四經今注今譯》(中英對照),岳麓書院,1993年3月。
陳鼓應《黄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
鄭開、張慧姝、谷斌等共著《白話道教經典 黄帝四經今譯、道徳經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東京大學馬王堆帛書研究會編《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四度篇譯注,1997年刊行。
東京大學馬王堆帛書研究會編《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論篇譯注,1998年刊行。
東京大學馬王堆帛書研究會編《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亡論篇、論約篇譯注,1999年刊行。
魏啓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黄帝書〉箋證》,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
[i]關于這個問題,蒋樂群《帛書『經法』に關する一考察―「天殃」、「天道」、「得天」等をめぐって―(對帛書《經法》的一個考察―從“天殃”、“天道”、“得天”等出發―)》(日本中国出土資料研究會編《中国出土資料研究》創刊號,1997年3月)一文有過詳細論述,可參照。
[ii] 這是一根斷簡,整理者李零先生認為“懈于時”上的字疑為“不”,可從。
[iii] 《黄帝四經》中除《十六經·正亂》外,上帝祇出現了一次,即《稱》中有“宮室過度,上帝所惡”。
[iv]“毋逆土”三字為衍文。
[v] 《黄帝四經》中的用韻情況,可參照楊柳《帛書〈黄帝書〉韻讀》(收入魏啓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黄帝書〉箋證》,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vi] “皇”字很有可能也讀作“荒”,參見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HP《簡帛》,2006年3月20日首發)。
[vii]參見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HP《簡帛》,2006年2月19日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