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赞成过分注意理论问题,更不赞成只说不干,甚至说影响干的那种脱离实践的"讨论"。[38]他明确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9]与此相关,邓也不赞成那种过分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他明确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还是经济搞上去,人民得实惠。[40]最重要的是,邓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并认为,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已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以至"谁想变也变不了"。[41]

三、   原因分析与借鉴意义

造成毛邓认识迥异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国力国势不同。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国力相对较弱,故受国际形

势变化的影响亦相对较大,受苏联等大邻国的影响和制约亦相对较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之中国国力相对增强,受苏联等大邻国的影响亦大大下降,且抗御国际形势变化和影响的能力大为提高。这显然是当年毛视小苏东剧变重而后来邓视大苏东剧变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原因。

2、   外部实际和自身实践不同。对五十年代中期的毛而言,"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虽已有暴露但远未充分,而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尚处于二战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期,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只是刚刚起步,现代科技革命也还没有踪影;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刚刚开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极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毛看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过多地采用了长期的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惯用方法和角度,即强调政治、阶级斗争、以及群众运动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却极度轻视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进而轻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和正面作用,并刻意加以贬低和打击。

对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邓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暴露无遗,现代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发达国家国力上升,发展中国家中也出现了相当一批发展迅猛的成功典范;而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亦步入了一个空前的良性发展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很充分了。在这种形势下,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自然凸显,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也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邓从经济角度出发去总结说明大苏东剧变发生的原因,并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强调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根本性,且肯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自然顺理成章。



这种客体实际和主体实践的重大区别,显然形成了导致毛邓认识差距

的实际基础和实践基础。

3、   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同。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不单是毛对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党员干部长期处于农村环境和革命战争之中,因而他们的认识大都与毛相同相近甚至更过于毛(如对知识分子的轻视与敌意等),加之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很高的威望,且党和国家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民主化建设中又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致使全党轻易认可并接受了毛对"8大"所述主要矛盾的变更,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长期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事实上形成了政治第一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重心,并最终导致了"文革"悲剧的出现。

而三十多年后当大苏东剧变爆发时,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质变,而最主要的变化是:持续达二十多年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先后使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干部等各个社会阶层都受到了巨大的负面伤害,使他们从反面认识到中国不能再走这条老路;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二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各个阶层都程度不等地得到了实惠,这就给他们以强烈的正面启示: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邓作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危险是"左"不是"右"等论断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述不同时期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党员干部这个阶层)认识水平的重大差异显然是导致毛邓决策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他们实际上构成了决定(至少是影响)毛邓决策行为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至于对当今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   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突然发生的剧变),应坚持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去作分析判断。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之世,一国之强,大都是由于其管理体制和社会机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则表现为有利于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发挥;一国之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则大抵是由于其管理体制和社会机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则表现为该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滞缓和畸形,以及该国人民创造力的被压抑。

而那种单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找原因的作法,则显然既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当前的国际现实。

2、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别国(特别是一些大国)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在国际法和外交惯例的框架内处理对外事务,不亢不卑,有理有节。

3、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应坚持少管别人的事(最好是不管)。中国极大,国内需做之事极多,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拿出过多精力实力去关注干预外部事务,必然会影响(至少是干扰)国内的经济发展;更糟的是,这种干预往往会引火烧身,甚至最终落个两头不得好的结局,故实非明智之举。因此,专注国内事务,少管外界闲事,实应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4、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除非发生大规模侵华战争),改革开放这个大方向不能变,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正如邓公所说,"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42]"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为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高度警惕"左"的东西借国际形势变化之机死灰复燃。要清醒地看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左"的势力正是借小苏东剧变之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三十多年后的大苏东剧变时,"左"的势力又一次沉渣泛起--'以反和平演变为纲'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就是明证,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消极影响。为将反"左"真正落到实处,依笔者拙见需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需正确把握"左"的实质。因"左"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其总的实质性特征则是一致的:即都是采用泛政治化方法(具体口号和手段不同)去人为地不断加剧国内外矛盾,而其后果则必然是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造成程度不等的干扰、冲击、甚至破坏。当前,要特别警惕某些"左"的势力打着"加强国防"(对外)和"保持稳定"(对内)的大旗以售其"左"奸。其次,在国际形势发生剧变时,国内形势往往亦会相应地发生动荡。如小苏东剧变后出现了"反右"运动;大苏东剧变中爆发了"六、四"风潮和"反和平演变"运动;结果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今后在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动荡时(几乎无法避免),应注意着力防止国内再发生与前两次类似的、对经济建设产生重大消极影响的运动、风潮或动荡。而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对全国上下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最后必须指出,本人并无抑毛扬邓之意。实际上,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邓在五十年代面对突如其来的小苏东剧变时无论对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