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与“仁”相违的生活就是“算帐的生活”。“仁”只是生意盎然,一“算帐”便丧失了生趣和活力,这正是西洋人生的弱处所在。孔家生活则是自然活泼去流行,是排斥“算计”,不系于外物的绝对的乐。梁先生深刻地洞见到孔家生活“原不认定计算而致情志系于外,所以他毫无所谓得失的;而生意盎然,天机活泼,无入而不自得,决没有那一刻是他心理不高兴的时候,所以他这种乐不是一种关系的乐,而是自得的乐,是绝对的乐。”[XXI] 懂得了这“绝对的乐”,也就懂得了“仁”。孔子的“仁者不忧”,就是让人知晓“仁”是忧的反面。宋代大儒们“寻孔颜乐处”,明代泰州学派的心斋先生以乐为教,可谓把握住了孔学真精神,为人处事方有圣人气象。
梁漱溟还对“仁”的精神进行了时代的诠释。梁漱溟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一再强调,现在正处于第一路向向第二路向的过渡时代,过渡的关键就是转换一种人生态度。结合时代的需要,梁漱溟先生提出了“刚”的态度。这一理想态度既满足了时代的要求,又避免了第一路向、第二路向的弊害,它是第一路向和第二路向的优势的结合体。这种“刚”的态度,就是孔家的态度,就是仁。梁漱溟认为,“刚之一义也可以统括了孔子全部哲学……大约‘刚’就是里面力气极充实的一种活动”。[XXII] “刚”的态度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种活动表现为向外奋发,一是表现为其力量从内里生命发出。作为一种路向的“刚”可表现出深浅的不同,浅即向外逐物,深即向内关注生命。所以“刚”的态度既是一种奋往向前的风气,同时又排斥那种向外逐物的颓流,“刚”的动只是真实生命的感发而已,这种向外奋发弥补了中国总是偏向阴柔坤静的人生态度的不足。所以,“只有这样向前的动作可以弥补了中国人夙来缺短,解救了中国人现在的痛苦,又避免了西洋的弊害,应付了世界的需要,完全适合我们从上以来研究三文化之所审度。这就是我所谓刚的态度,我所谓适宜的第二路人生。”[XXIII]
梁漱溟先生所倡导的“刚”的态度,“刚”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宣扬刚健有为的人生;孔子宣扬无欲则刚,孔颜之乐,在极度低贱的物质条件下仍不改其乐,不改其对“仁”的追求,体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和人性的光辉;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后又补了两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的典范,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都是一种刚健有力,生机勃勃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梁先生对此进行时代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对文化问题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他宣称解决文化问题必须遵循文化整体主义观念,强调文化的个性和民族性,在这里,他却企望寻求一种对东西文化都适合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并以此来解决世界文化的危机,走上了他极力反对的调和的道路。
总之,在对文化的阐释、回顾和展望中,梁漱溟先生始终高举生命精神这面大旗。生命精神通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实质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也只有贯注一种生命精神,才永远不乏生机和活力,文化的血脉才能源远流长;生命也必须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生命才有厚度才有深度,才能获得一种穿透历史的永恒与存在。真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生命精神应该是生命中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的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
文化生命论是梁氏文化哲学第二义(“生活是没尽的意欲”)的具体推衍。通过对生命的深层本质——意欲的发掘,梁漱溟建立了他的生命(意欲)本体论,并由此立论去解决他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解答文化生命的关系问题,得出了许多深远精辟的结论,并为世界未来文化和人类未来生活找到了一个根本性的文化出路和人生态度——“刚”的态度,这一“刚”的生活态度,基本上体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基本精神和现实要求。文化也只有找到有力的时代的人生支点,才能真正拯救这个社会,拯救全人类,既包括凄凄惨惨无所适从的西洋人、印度人,也包括正在谋求新的出路的中国人。正是抓住了那个失落的时代的根本问题,并把它作为一个文化问题、一个全人类的问题进行考察,因此,梁漱溟先生超脱了世俗的眼光,得出了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结论。梁漱溟也正是以文化这一特殊的方式体现出他的普渡众生的救世情怀,而他自身则是文化的救世主。
[注释]
--------------------------------------------------------------------------------
[I]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25
[II]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94
[II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80-381
[IV]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5
[V]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4
[V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31
[VI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52
[VIII]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M].商务印书馆,1982.159
[IX]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76
[X]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76—377
[X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77
[XII]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94—95
[XIII] 论语·雍也[A]
[XIV]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台湾三民书局,1984. 112
[XV] [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47
[XVI] 《论语·宪问》:“文之以礼乐”
[XVI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04
[XVIII]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37
[XIX]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48
[XX]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53
[XX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64
[XXI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37
[XXIII]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3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