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4-27

    提要: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研究对该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居民点空间布局和编制生态移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借助ArcGI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分布密度呈现北、西、南三面高,东部低的"扇形"特征。另外,受坡度、海拔、河流水系和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以及明显的河流、道路趋向性分布特点。影响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历史演进、人地关系演变、宗教文化和政策制度。
      关键词:西海固回族聚居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居民点是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集聚定居地点,其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不仅对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迁移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方向及潜力[1]。因此,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2,3],研究的地域类型也很广泛,有山区河谷[4,5]、荒漠绿洲[6]、黄土塬区[1]以及山区平原[7,8,9]等,近年来,借助R和GI技术,量化分析使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更加精准、科学。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或中部地区,针对西北生态脆弱、贫穷落后地区的研究极少,尤其对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的量化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因此,文中借助ArcGI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宁夏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生态移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地处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带。行政区域包括原州、西吉、泾源、隆德、彭阳、海原以及同心、盐池七县一区(图1),总面积3.4万km2,占宁夏国土面积的51.5%。   2012年末,区域总人口21 4.6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7.5万,占区域总人口的54.8%,占宁夏回族人口总数的51.1%,是宁夏乃至中国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区。另外,西海固干旱少雨,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素有"苦甲天下"、"贫困之冠"之称,1972年,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开发署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1.2数据来源文中的数据来源包括西海固地区数字高程图(DEM)、宁夏水系图、宁夏交通图及各类统计资料。高程和坡度信息提取自DEM图河流水系、道路分别提取自宁夏水系图和交通图各县、区回族人口的统计数据来源于《2013年宁夏统计年鉴》,各行政村回族人口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各县、区统计资料。


      1.3研究方法文中所指的回族聚居区包括回族人口超过总人口60%的村、乡、镇,则西海固地区有50个回族乡、镇,571个回族行政村。研究借助GoogleEarth获取该地区621个回族镇、乡、村的空间属性,绘制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图①(图1),在ArcGI1  0.0中配准、校正。并将分级后的坡度图、高程图与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特征另外,提取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四级道路和河流水系进行分级做缓冲区分析,并与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回族聚居区沿道路、河流的分布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乡镇层级:分布密度差异性明显人口与居民点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两者的空间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回族人口惯有的"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在研究区域90个乡镇中,除了11个纯汉族乡镇外,其余79个乡镇都有回族居民点分布,其中50个乡镇为回族聚居区,29个乡镇属于回汉杂居或回族散居区。回族聚居区分布最少的是隆德和彭阳两县。隆德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杨河乡和张程乡彭阳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古城镇、新集乡和交岔乡。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密度北、西、南三面高,向东逐渐变低,呈现出一"扇形"分布形态(图2)。北部的同心,西部的海原、西吉,南部的泾源,四县回族人口占西海固回族总人口比重达75.1%,四县所辖的回族乡镇也较多(表1)。以海原和泾源两县为例,海原所辖的17个乡镇中有12个是回族乡镇,其中7个乡镇回族人口比重超过80%,郑旗、九彩坪为两个纯回族乡。泾源县所辖7个乡镇中,回族人口比重超过90%的乡镇就有5个。这一分布特征主要是历史演进的结果,西海固回族历经元代大发展后,明初,同心、海原、西吉是朱元璋分封王子、功臣的封地和牧场,大批归附回回被安置于此,三县回族聚落自不会少,清末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除了泾源县是安置陕甘回民的主要地区外,其他县区都是安置区。另外,西海固是我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的主要传播地之一,如同心的窑山乡、王团镇、韦州镇,海原的九彩坪乡,西吉的沙沟乡,这些传教地及邻近地区纯回族乡镇较多。
      2.2河流、道路趋向性明显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之一,居民点选址首先会考虑水源保障。另外,河谷川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生活和生产的理想之地。将距离最近水系划分为0-100m,100-500m,500-1000m,1000-1500m,1500-2000m,2000-2500m及gt2500m七级。研究结果表明,距水系1.5km内的回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彭阳、海原、隆德、泾源、原州和西吉六县(区),占该县(区)回族聚居区总数分别为88.1%、71.4%、65.2%、63.2%、60%、55.7%,聚居区沿水系呈"枝叶状"分布特征显著距水系1.5-2.5km的回族聚居区数量较多的是西吉、同心两县距水系gt2.5km的回族聚居区数量最多的是同心县,有79个,占该县回族聚居区总数的46.5%,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整体而言,从区域西南向东北,距离水系较远的聚居区数量越来越多,这与聚居区所处区域河流水系分布多少有关,如泾源县境内有泾河、香水河、盛义河,彭阳县境内有茹河、红河以及海原县境内有中河、苋麻河等。另外,西海固境内诸水系中,清水河是该地区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原州区,向北流经西吉、海原、同心,河两岸聚集有10个回族乡镇、43个回族村落(图3)。道路交通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通道,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距离最近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划分为lt500m,500-1000m,1000-1500m,1500-2000m,2000-2500m及gt2500m六级。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公路1.5km内的聚居区比重达53.2%。其中,三横(G309、G312、305)三纵(101、202、203)干线两侧1.5km内分布着44个回族乡镇、154个回族村落,仅贯穿南北的101省道两侧就有15个回族乡镇、67个回族村落聚集(图4)。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的形成、发展和道路交通密切相关,101、202、305和G312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如101、305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一部分,而G312的前身则是著名的陕甘驿道,重商善贾的回族穆民最早就是沿这几条商道聚居。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现代交通逐步兴起,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村通"工程的推进,西海固所有乡镇和92.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纵横交错的路网结构将各个回族聚居区串联起来。随着公路的修建,村民新建住房倾向公路两侧选址,使聚居区趋向道路发展的特征更为明显。


      2.3低坡度、低海拔区位取向明显区域的坡度与高程是自然地形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水资源利用、道路选线、耕作半径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将地形坡度划分为0-5°,5-10°,10-15°,15-25°及gt25°五级,海拔划分为1000-1500m,1500-2000m,2000-2500m及gt2500m四级,由图5、6可以看出回族聚居区分布的地形地貌特征。一般认为,坡度0-15°是适宜或较适宜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带。西海固50个回族乡镇、401个回族村落分布在这一地带,占回族聚居区总数的72.6%。这就意味着还有170个回族村落分布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中坡或陡坡地带,这些村落主要集中在海原县的海城镇、曹洼乡,西吉县的沙沟乡,原州区的开城镇、中和乡以及泾源县的香水镇和兴盛乡。这些村落的分布与六盘山及其支脉由西北向东南的走向保持一致。由四县(区)地形地貌决定,西吉、海原、原州区三县(区)的基本地貌属于黄土丘陵区,区域内沟壑纵横,梁卯交错。以西吉和泾源两县为例,西吉地貌类型中:黄土丘陵占83.40%,土石山地占10.45%,河谷平原仅占6.07%,所以,分布在坡度gt15°地带的回族村落数量相对较多。而泾源县位于六盘山南麓,西为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东为与六盘山余脉相连的土石山区,这一地貌特征决定了泾源县人地关系最为紧张,其30%的回族聚居区分布在坡度gt15°的地带。在众多自然因素中,海拔对居民点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越是海拔高的地区,居民点分布得越少[10],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的分布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分布在1000-1500m的回族聚居区共103个,比重为16.6%,主要集中在同心县分布在1500-2000m的回族聚居区413个,比重为66.5%,主要集中在原州区、海原、泾源、隆德、西吉、彭阳五县一区其余105个回族聚居区分布在2000-2500m的高寒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吉和海原的交界处。这与西海固复杂的自然环境有关,北部的同心县处于干旱荒漠区,海拔相对较低中部的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处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海拔均在1500m以上南部的泾源、隆德处于六盘山区,海拔相对较高。各县(区)分布在2000m左右海拔的回族聚居区大多处于六盘山及其余脉腹地,随着距离山系的逐渐变远,回族聚居区分布呈现逐渐增多的特征。


      3讨论
      3.1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1.1历史演进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格局无疑是回族人口在该地区迁徙和发展的结果。元代是西海固回族大发展时期。伴随成吉思汗西征而归的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被安置在固原开城一带,他们以"探马赤军"的身份随地入社,营建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回族聚居区。另外,安西王阿难答"宣传回教于军中",其"所部士卒15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这一时期的回族穆民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河谷川道。明至清初是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时期。宁夏是明代的边防重地,政府鼓励垦殖,大批回回以"归附土达"、"来王土夷"的身份被安置在固原、同心一带。清初,清政府对待回族采取了"清承明制","因俗而治"的做法,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清朝中后期是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格局重构时期。同治末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左宗棠为了"涣其群,孤其势",故"觅水草不乏、川原相间、荒绝无主、各地自成片段者,以便安置。"数万陕甘回民被迫迁至西海固,安置在荒凉的滩边、湖边、河边和渠稍、沟稍及山沟谷地,由此形成"三边两稍一山"的分布格局[11]。这一分布格局影响深远,虽经民国到新中国成立都变化甚微,奠定了今天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