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视阈中我国的意识形态走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摘 要: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为此应做好以下三点:重视提升“软实力”;以民族心理作为推动意识形态发展的契合点;推动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向。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文化性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各种文化信息、文化类型、文化模式和文化交流都是某种意识形态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反映,文化有意识形态的内核,意识形态是文化诸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指南。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在统治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在不断地进行的,而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即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也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作为既定的社会评价体系,一方面,对符合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进行吸纳和弘扬,使其成为意识形态的新因素;另一方面,对不符合或反对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进行抨击、贬抑和否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制约、规范着文化表现形式即物质文化生产的目的与方法、制度文化的制定与实施、人文精神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内容。一定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人类文化行为,特别是民族文化,标志一定集团、国家的价值取向,并且是它们的灵魂。

  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反之亦然,意识形态也具有文化性。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是指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是以文化这一社会有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它的本质是文化。从内涵上,意识形态具有文化的性质。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和非统治阶级的精神生产。非统治阶级的精神生产属于自由的精神生产,它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文化创造,与统治阶级知识阶层的精神生产,共同构成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及其知识阶层的精神生产活动的结果,同时它又受到对现存制度持批评态度的“自由批评家”的自由精神生产活动的影响,受到社会其他阶级自由的精神生产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离不开精神生产和文化创造,它具有文化的性质。其次,从外延上看,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质是文化。为一种精神存在,文化是对全部社会精神生活成果的总概括,而意识形态则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观念总和。文化是一个比意识形态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其所指范围远远大于意识形态的所指,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一个特殊样态。因此,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决定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下,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东西方文化互动中的意识形态效应

  第一,西方国家凭借文化强势削弱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加强,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文化和意识形态手段尤其成为一种强大的渗透工具。西方国家相信文化这种“软权力”的战略意义,对拉丁美洲、中东和中国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输出和渗透,通过各种手段诋毁、丑化这些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削弱各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和凝聚力。中国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的分歧,自然成为渗透和颠覆的主要对象。它们以自由、民主、人权以及民族、宗教等问题为武器,通过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人员培训、文化交流等渠道,利用因特网、媒体、影视节目、书籍等工具,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无间断地向我国施加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阻止异质价值观念的传播,并采取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加以丑化、贬低,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输出威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正越来越紧密地捆绑在经济发展这一列车上,“文化”跟着经济和贸易走,西方国家出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软件。他们将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简化成一套教条,并以“超意识形态”的手段,如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NBA球赛、可口可乐等形式向世界各地输出,推行文化的霸权主义。文化产品作为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达六百多亿美元,超过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其中影视产品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影视产品不仅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它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观众的耳濡目染,其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三、东西方文化互动中我国的意识形态走向

  多元文化互动激荡的时代,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世界上一些敌对势力以文化为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重点对象。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种种挑战,唯有积极应对,主动迎战,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1.在国际环境中重视提升“软实力”

  “软实力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后经世人演绎,“软实力”遂成为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西方强国的文化扩张变得更加突出,可以说,文化霸权或文化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帝国主义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面对劣势,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积极开展民族的、先进的、面向世界的新文化建设,在保持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培育个性、彰显中华民族的魅力。作为党的十七大的亮点和创新点,“文化软实力”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十七大对软实力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文化战略目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全球各地已相继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7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平台是中国在国际上提高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2.以民族心理作为推动意识形态发展的契合点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处于隔绝状态,这就决定了大众在接受和认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也不可能存在与其他文化竞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方文化相继涌入中国,也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占领。这是一个真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继续发挥作用,就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通过政治化、教条化的刻板说教方式让受众接受,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市场的需要,贴合大众的口味。具体到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让人民大众都能接受,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马克思说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并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民族文化塑造而成的,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心理”。例如,在过去的中国,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所形成的尊祖宗、尚人伦、重感情、崇礼仪的文化模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用心理,它制约着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又如,文化传统中的“忠君爱国”、“家国天下”思想,在现代社会,加以改造,赋予时代的新内涵,就可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本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和谐”两字在表达上更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的理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从孔子的“以和为贵”、“礼仪之邦”的和谐社会行为标准,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至高伦理境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的向往。

  3.推动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向

  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大众社会”条件下,资本按市场经济规律加以运作,现代文化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大批量生产,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工具和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消费文化需求的商业性文化。西方国家利用大众文化向我国输送各种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然而,单靠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进入给予限制来保护我国的文化也只是权宜之计,只有主动参与才是最好的抵御,最根本的方法是高度重视和发展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对其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实施“走出去”策略,使有竞争力的大众文化产品能参与世界文化竞争,并占领国内和国外市场。在今天,大众文化承载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重建自身的作用机制,实现由传统的“严肃”、“正统”政治文化形式向“娱乐”文化形式转变创造了新的载体。然而,由于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商品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利润最大化是它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用辩证的方法批判吸收大众文化的合理成分,克服大众文化的消极成分,构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机制。自十七大召开之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课题。

  总而言之,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头脑。因此,在重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防以文化交流作为手段的意识形态输入,重视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陈杨,郭文亮.加入WTO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3).

  [5]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特点[J].学术研究,2003,(5).

  [6]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