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问题。本文以《阿拉比》为例,说明教师必须引领学生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可见可听语言符号内,还要斟酌语言符号外的显性和隐性的因素,从而使其领略其中的美感,以此,教学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阿拉比》;语境论;英美教学
1、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体,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表达一个现象,而是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是以作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英文原作既要阅读其内容,而且还要着力体会原作的感情和意境,所以,了解语境、做好语境分析是文学作品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具难度的问题之一。
《阿拉比》 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三篇,属于乔伊斯的早期作品。笔者发现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发现学生初略阅读之后,对其作为名篇质疑声一片。但在教师借助语境分析后,学生再次上交的短评有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2、语境补充的重要性
对语境的理解,不同语言学家观点各异。Lewis(1981)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具体一句话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和政治。(白解红,2000)。意义受语境的制约,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句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语境理论有助于我们有效地赏析复杂的文学作品。
钱冠连(1997)指出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环境有语言上下文和非语言性环境两个大部分组成。前者为语言符号内因素,而后者是语言符号外因素,它可以包括语言之外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意外出现的人和物(意外符号)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历史事件等等。如下图所示:
本文所讨论的“语境”都基于此,而不考虑认知是一种语境等看法。
2.1、语言符号内:通过上下文和上下语构建语境
利用语言语境补足,就是利用上下文,前后语列信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把内部信息的提示线索,扩展成丰富的语用信息。
《阿拉比》描写的是一个男孩青春期的爱情幻想曲,他经历了守候、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看上去挺美,最终却是不堪一击。出于青春期的躁动,男孩迷上了曼根的姐姐,喜欢打量着她,Her dress swung as she moved her body and the soft rope of her hair tossed from side to side.(她的裙子随着身体的移动来回的摇摆着,柔软的发辫也随之左右摆动)。When she came out, my heart leaped. I kept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in my eye. …But my body was like a harp and her words and gestures were like fingers running upon the wires. …(当她出来走到台阶上,我的心就砰砰地跳。我总让她棕褐色的身影保留在我的视线里……但我的身体就像一架竖琴,她的话语和姿势就像在琴弦上拨弄的手指。)而后,男孩终于和曼根姐姐说上了话,女孩告诉他将有一个阿拉比集市,男孩答应去集市给她捎件礼物。周六晚上,男孩终于等到健忘的叔父回到家才拿到一点钱乘火车去阿拉比集市。到了阿拉比,集市已临近打烊,男孩忽然 “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当语句零碎时,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远没有经过引导联系上下文, 跟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时间推移和感情的加深而来得更强烈真挚。但如果教师的引导就此为止,而无视一个貌似简单的青春萌动背后的故事,那么世界名篇的魅力也会褪色不少。语境符号外的因素不可小觑。
2.2、语言符号外构建语境
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人们一旦接受了熏陶以后便潜移默化,成为某种内在的东西。由此,文学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浓缩了那个时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有些英语水平相当高深的学者,感到要完全真正地理解作品也并非易事。
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生活背景这个广义语境, 赏析无从谈起,兴致也不高。但当教师逐渐构建起爱尔兰当时宗教信仰逐渐世俗化、宗教势力逐渐衰微的现象,普通人在压抑的现实环境中理想幻灭, 弥漫在整个爱尔兰的瘫痪气氛,人们的生存困境时,学生从现实世界出发,由自身经历出发,重写一篇《阿拉比》,效果显著提升。
3、结语:
借助语境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一方面赏析了语言本身具有弹性美和意蕴美,另一方面,也开始逐渐窥见巨大文化背景后所蕴藏的广阔天地。这般优秀的作品不胜枚举。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 运用和开拓构建语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我们更广更好地探索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Lewis, D.1981, Index, context, content, in Stig Kanger and Sven Oham,eds, Philosophy and Grammar. Boston D. Reidel. Pp79-101.
[2]、Sydney Bolt.乔伊斯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刘晓燕. 宗教的世俗化和理想的幻灭——《阿拉比》主题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07.06,
[5]、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