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文学作品因人物而具有了现实的灵魂,作品中的人物也依靠文学作品的塑造形象而具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谚语以其独特的语感在文字领域中独占一席之地,它以精炼的语言承载了浓重的文化精髓,恰当而精确地表达了人类情感,简洁明快而不简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大量谚语的使用为文学作品红袖添香,增添了文字中情感、文化等的传神效果,更在英汉两种文字的互换中散发出缕缕独特幽香。本文通过分析谚语在人物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让我们深入地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 谚语 传神效果 翻译

  在英美文学著作中,语句都是为人物刻画和故事阐述服务的,也可以说,谚语、俚语乃至特殊语句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或建立故事背景。谚语精炼明确、微言大义,巧妙翻译可以扩大文字的传神效果:首先,谚语语句的巧妙翻译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大致轮廓;其次,谚语语句的巧妙翻译有助于抒发人物情感;最后,谚语的巧妙翻译有助于引起读者共鸣。例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谚语,“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经过译者加工,深入人心,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造就了文学著作的经典。

  一、人物刻画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

  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最为中心的地位,它为文学作品塑造了灵魂,让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散发出自己的光芒。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使用让人物的效果更为突出。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表达人物感情,谚语让这些人物变得更为传神而生动。在翻译中,译者的匠心独运让文字中的浪漫情怀一一显现,让简单的人物也充满了微言大义。

  1 用谚语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因人物而具有了现实的灵魂,作品中的人物也依靠文学作品的塑造形象而具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名著中有“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为爱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亦有“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的求之不得的王熙凤。在小说和戏剧等著作中,谚语提纲挈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人物的最初形象,为之后的细节刻画和描写埋下伏笔,贯穿全文始终,无论人物作何姿态,在它们的渲染托之下,言简意赅、熠熠生辉,谚语为人物的或喜或悲呐喊,依靠着文字为其描绘灵魂,生动而传神。

  英美文学中的人物也是如此。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使用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拥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神地再现出了人物形象。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对管家丁耐莉倾诉衷肠:“I am Heathcliff,He is always always on my mind,not as a pleasure,anymore than I am always a pleasure to myself,but as my own being(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中,不是当作一种愉悦,就像我也不一直是自己的快乐,但他就是我自己)。”无论是爱情还是复仇,凯瑟琳对爱情始终如一,她坚韧而脆弱,就像她说的那句谚语一般:“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与我的都一模一样)。”谚语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凯瑟琳,无论仇恨还是报复,她都坚守着心中的那方圣地。因为谚语,人物形象拥有了传神之美,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又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谚语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坚韧不拔的桑提亚哥,他在危难面前仍然高大的灵魂因这些谚语传神的刻画与翻译之美让人们铭记。

  2 用谚语表达人物情感

  人物情感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的精髓所在,而行为特征和情感表达是塑造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特别在短篇小说中,受篇幅的限制,作者不可能用大量的篇幅渲染人物间的对白,此时就需要发挥谚语简短、明了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凝聚起零散的情感记忆,让作品更加动人,而谚语以一种更为精简的语言为人物情感刻画添加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意蕴,达到了一种传神效果,经过汉译后的谚语更为深刻。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让读者为之动容。而依赖于谚语的表达形式,人物的情感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沉淀出动人的味道。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中,当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理性与感性之中徘徊,承受着宿命带来的苦痛之时,莎翁为他写下一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值得庆幸的是,中文译者并没有将之翻译为“是或不是,这是一个问题”,而是结合原著中的哈姆雷特的处境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译文将哈姆雷特内心的徘徊与纠结通过一句简单的谚语表达出来,使其对生命的痛苦、怀疑,以及仇恨与爱情的两难之境跃然纸上。我们看到这个年轻的王子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让他成长为生命的王者。就像那句经典谚语“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有一段深刻的心理描写,在李健吾的译本中,这段话被翻译为:“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一段简单的“love”谚语被李健吾运用汉字“爱”巧妙叠加,在众人眼中拜金的爱玛,也有属于自己的偏执和浪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物情感在这些简短的谚语中被展现,在译者匠心独运下形成了独特的翻译之美,触发着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情感。我们为主角的情感聚散感动落泪,也为这些被译成汉字的语句倍感倾心,无论多少次翻阅,它们仍在记忆里静静地闪烁着微暗的光。

  二、背景构建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

  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定的文化记忆。谚语也是如此。谚语凝结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化,它们集中表现了或浓重深厚或悲哀或喜悦的文化历史情结。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谚语,作为一个文化背景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镌刻于此,于是它们将历史上数不尽的兴叹传承,传神地再现了历史与文化,经过匠心独运的翻译之美,无论欢笑或泪水,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1 用谚语重塑历史背景

  在文字中,民族的历史曾被深深印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的暗自无奈,司马光的“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的扼腕叹息。这些带着历史记忆的的词句向文人墨客们扑面而来时,很容易使人徒生兴亡之叹。

  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些谚语被穿插在作品始终,再现了那些过往曾被时间之轮碾过的历史,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神经。而译者译笔生花,在英语与汉语的转化之中,为读者复制了历史的另一份感动。

  例如,《圣经》中的“When Greek meets Greek,and then was the tug-of-war”,没有被直译为“一个希腊人遇见另一个希腊人”,而是通过意译和归化,被翻译为:“两雄相争,必有激战”。希腊人不败的神话早已被历史风干,留下的不只是单纯的批判或颂赞,更多的应该是来自历史的提醒和继承。《圣经》的谚语为我们再现了历史,铭记并且继承。

  又如,希腊神话中的这句在无数名著被应用得已经无法辨清出处的谚语:“An Apple of Discord”,译者运用意译法将之译为“争斗之源”,生动刻画出了一个献给最美的人的金苹果引起的特洛伊战争。以神话为名,再现历史曾经的纠纷,谚语与译者为我们留下的,不止是曾经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而是来自历史深处对人性的触动。可以说,谚语为我们刻画传神的历史,而翻译让他们拥有自己无人能敌的美丽。

  2 用谚语勾勒文化背景

  每一种文字形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文化的印记让每一个文字变得更加深刻而动人,让文字即便沉默着也能发出光芒。而谚语在这些光芒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在只言片语中也能发现关于文化的记忆。作者使用简短的谚语以表达这些文化现象。无论宗教还是每个民族都有不同诠释的爱。

  《圣经》是西方社会宗教信仰的集大成者,为数千万基督徒描绘了新的世界。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与谚语也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圣经》中的很多谚语都表达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被译为“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意译为“每个人都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与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同,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是有罪恶的”,《圣经》在每一条谚语中几乎都刻画了这种文化传统,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就像“苦难”一样存在于每个基督徒甚至西方社会中,人心应知痛,背负着自己的苦痛,一路前行。这些谚语刻画了西方的“原罪”文化,达到一种传神效果。《圣经》描绘的文化世界,伴随着谚语和译者的翻译,传入了千万信奉者基督教之人的内心深处,画上了最美的符号。

  又如,《新约》中的“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bear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被翻译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从这句话的汉译本使多少人成了基督教徒,便足可显现它的魅力。只因它传神地再现了爱的内涵。没有“山无棱,天地合”的汹涌,也没有“锦水汤汤,与君长决”的决烈,只有永不停止的爱。爱永不止息,爱的魅力被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同样地铭记在心间,不曾遗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