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国家认同高的文化因素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在景区中,处处可见哈萨克族毡房、花毯、服饰、刺绣等民间工艺,也可以边听冬布拉弹唱,边看"黑走马"舞蹈,还可以在草原上欣赏赛马、"姑娘追"、摔跤、叼羊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这些丰富的文化因素和旅游资源成功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哈萨克族文化得到传播和保护。哈萨克族的民间史诗和民俗故事不仅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或阿肯弹唱的方式得以延续,还在新时期以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成为文化消费的对象,从而起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如《小黑鸟》《哈森与加米拉》等。哈萨克族传统的花毡编织、服饰设计、毡房工艺等,不仅在新疆备受关注,甚至还通过中外贸易洽谈会、民间贸易的方式远销国外,以其实用性和收藏价值获得中外一致好评。文化产业在哈萨克族社会中的成功运作已经显现出了哈萨克族向现代化社会融合的趋势和未来。

  三、哈萨克族衣、食、住、行等传统习俗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展现了普遍的现代化转向

  文化视域下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是按照哈萨克族文化的"历史--现状--未来"的推演逻辑展开的:传统文化价值上的深厚基础--日常文化现象中的相互融合--现代化转向的未来趋势。探讨哈萨克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现代化趋势,就明确了他们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性,也明确了哈萨克族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自我认同。

  (一)"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转型展现了哈萨克族习俗的现代适应性

  传统的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1949年之前的哈萨克族社会几乎是一个宗法封建伦理社会。

  受游牧的生活方式限制,哈萨克族出现了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种种现象。统计数据表明,新疆的天然草场面积在逐年退化,这与哈萨克族"靠草生计"的天性形成了巨大的生态反差;由于长期分散而居,哈萨克族文盲现象十分严重,没有知识和科学的参与,游牧经济产出少、效率低,越来越无法满足哈萨克族社会运作;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为定居的游牧民族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哈萨克族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接受了定居的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族牧民定居蓬勃发展,展现了哈萨克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突出的贡献。目前,哈萨克族的定居显现出一种不完全状态,按照定居程度和适应性的程度来分类,基本上可以分为半定居、村落式定居、插花式定居等形式。对于传统游牧民族而言,定居带来的问题必然存在,例如农耕、集体养殖等生产方式的变革,现代文明、传媒介入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使农牧民感到不适。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哈萨克族都能得到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传统游牧经济已然终结,随着现代化气息的逐渐浓厚,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到现代化过程十分复杂,在党和国家的牧民定居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哈萨克族已经向社会展现了和勇敢、拼搏、聪明、睿智等民族品格相适应的现代适应性。

  (二)合理膳食的意识觉醒彰显了现代哈萨克族的新面貌

  饮食结构的变化是继哈萨克族定居现象之后的又一个巨大改变。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虽然在做法上丰富多彩,但在食材选择上相对单调。在历史记载中,对肉、奶、面的做法比较多见,例如以煮、炒、烤三种方法来加工肉类,以羊奶、马奶、牛奶来制成奶油、奶豆腐、酥油、奶疙瘩等奶产品,以面来制作馕、面皮、面片等主食。这些传统的哈萨克族食品在现代营养学视角下,出现了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也从某些学者对哈萨克族牧区青少年膳食结构和营养现状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其一,喜爱烤制类食物,尤其是对肉类的烤制,这类食物不利于消化和有毒物质的分解,更甚者容易致癌。其二,喜爱腌制类食物,为了保证"索古姆"和酥油不会变质发霉,哈萨克族群众会在里面撒大量的盐。重盐容易引发高血脂和高血压.其三,爱食肉远远胜过蔬菜和水果。在哈萨克族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中,更明显地看到他们对肉食的偏好。

  这种饮食结构单一的现象容易引发各类疾病,尤其是"三高"疾病与此相关极大。年轻一代的哈萨克族在饮食上已经有很大改变,开始接受新鲜事物,认识到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而混居在汉族村落里的哈萨克族也有了饮食观念上的变化,他们开始注重合理膳食搭配,懂得多吃芹菜和洋葱来搭配肉食,也懂得采集田间地头的蒲公英来降血脂。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年轻人也同其他民族的年轻人一样进出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厅,薯条、可乐、鸡翅也受到了他们的追捧。虽然这些垃圾食品并非我们所提倡,但这不可否认地代表了青年哈萨克一代与时代的接轨。总的来说,合理膳食、营养意识的觉醒彰显了哈萨克族融入现代社会的崭新面貌。

  (三)风俗习惯的多维变迁内蕴了哈萨克族的现代化选择

  哈萨克族的民间习俗变迁展现出多个维度。仅以婚姻习俗的角度来看,哈萨克族以血缘、地缘为主的部落氏族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婚姻方式、婚姻场所、婚礼仪式等等都相应改变。父母做主决定儿女婚姻转向了自由恋爱,青年人选择自己的婚姻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婚姻场所由于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普及化程度提高,从草原来到了城市。传统的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包括说亲、订婚、古尔特斯、送彩礼等婚前礼仪,以及出嫁、迎亲等结婚礼仪。现代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出现了简化的态势,某些家庭在婚礼环节上有所减少,某些家庭在繁复程度上有所改变,尤其是彩礼的变化值得一提,彩礼已经不再是妇女在婆家地位的保障,而只是一种亲情祝福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在一些大都市中,哈萨克族青年人甚至出现了通婚现象。传统哈萨克族对通婚有着特殊的规定,一般来说,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的都不能通婚。但是在现代化社会自由恋爱的时代,青年人因为自我尊重选择了真爱也无可厚非。除了婚礼习俗以外,哈萨克族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打上了现代化的印记,从而更好地融入了现代融合性社会之中。

  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睿智的文化品格促成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适应,积极的文化态度造就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变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未来世界的文化将是包括民族文化融合在内的各种文化价值趋同,以及超越文化差异而达到的"文化共识"的结果。所以主动追求文化认知、文化发展、文化现代化、文化认同的民族是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的民族,也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乃至融入世界。这样的推理逻辑从根本上揭示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底蕴: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新--文化自强的文化认同之路。

  参考文献: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霞敏·海达尔.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中的上盘习俗[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姜崇伦.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