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治史观流变的原因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夏贺良等所造的图谶,目的就是和汉高祖赤帝子的故事相应和。夏贺良秉承其师思想,也认为汉已中衰,应当再受命。成帝不顺应天命,所以天惩罚他,让其绝嗣。他奉劝哀帝要改元易号。此时,西汉社会危机非常严重,刘汉王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低,再不想办法改变,必然导致覆灭的命运。哀帝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危机,为了挽救刘汉王朝,他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改制。在宣示天下的诏书中,哀帝表示汉之大运已终,但上天垂爱,让“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所以要改元易号,“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哀帝所说的受命之符,就是甘忠可的“真人赤精子”。杨权先生曾指出“我们可以推定实行火德制乃是此次改制的主要内容”,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哀帝的改制,并没有完全否定土德之制,也没有实行火德的正朔服色,这是一次非常不彻底的改制,没多久即被哀帝自行取消。

  从眭弘以来,“汉家尧后”“汉为火德”一直被强调,汉哀帝改制也默许了这一点。但“汉家尧后”“汉为火德”的高调宣扬者,则是王莽。王莽一方面大力宣扬汉为火德,是尧的后代,另一方面“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王莽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家谱,他自称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为土德,按照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火生土,他要建立的政权将取代汉。王莽又将家族谱系上溯到舜,是因为汉为尧后,他为舜后,尧禅让给舜,汉亦应禅让给他。王莽的用心可谓良苦,设计也极为精妙。王莽之所以宣扬汉为尧后,是希望在夺取政权时能省力些,让刘氏主动让出政权,不费吹灰之力而夺得天下。这是王莽多年苦心经营政治的目的。有个叫哀章的人伪造铜匮,上刻“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赤帝代表刘汉王朝,黄帝代表了王莽政权。图谶正合了王莽的心思,被王莽采用,作为天命的符应。王莽还指使人制造了很多图谶。他“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应十二,凡四十二篇。其德祥言文、宣之世黄龙见于成纪、新都,高祖考王伯墓门梓柱生枝叶之属。符命言井石、金匮之属。福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其文尔雅依托,皆为作说,大归言莽当代汉有天下云”。王莽为证明汉为尧后,自己为黄帝后费尽了心机。在成功地做过大量舆论宣传之后,王莽宣布建立新政权,下诏书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只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王莽取代了汉的火德,确立了土德之制。

  黄帝,在汉武帝时期被神话,但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其地位几经沉浮。汉武帝时黄帝被祠祀,但到了汉成帝时黄帝祠的被罢废,一方面缘于成帝要收缩庞大的开支,另一方面反映了黄帝地位的下降。这或许和西汉中后期政治史观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此时汉为土德的政治史观逐步瓦解,汉为火德的政治史观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到了王莽时期,黄帝的地位再次上升。但这次,黄帝不再作为汉的德运之祖,而摇身成为王莽的德运之祖。

  王莽对于黄帝成仙更为仰慕,他也和汉武帝一样,处处模仿黄帝,希冀也能成仙。王莽多次举行大规模求仙活动。郎阳成修对他说“黄帝以百二十女致神仙”。王莽听信此言,“于是遣中散大夫、谒者各四十五人分行天下,博采乡里所高有淑女者上名”。有人说“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于是王莽“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这些行为很是荒唐,但王莽很虔诚地去做,目的就是想效仿黄帝升仙。先是汉武帝时敬仰黄帝弃鼎升仙,再到王莽仿黄帝建华盖求仙,统治者的示范作用,对汉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画像石中关于升仙的题材很多,我们仅举其中一例:这是山东省鱼台县文物保管所所藏画像石。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最右部画像描绘的场景与图2“泗水取鼎画像”非常相似。上文已经提到,这种图的寓意,是效仿黄帝弃鼎升仙。值得注意的是,“泗水取鼎画像”左边,树立着一个建鼓,两个人骑在虎上,正持捶敲击。击鼓者左上部,有两个持剑的力士。建鼓的上面,高高竖立着一个华盖,华盖下飘扬着长长的羽葆。

  图像所描绘的建鼓图,和王莽求仙时的场景非常相似,两者都建有高高的华盖,都有羽葆,而且都有人在击鼓,只不过王莽求仙时的车子在画像石中变成了双虎,三百力士变成了象征性的两个力士。建鼓图和王莽求仙场景具有如此相同的意境,加上“泗水取鼎画像”的文化含义,可知,建鼓图也应和升仙有关。在这幅画像中,作者是想将建鼓图和“泗水取鼎画像”相结合,它们描绘的场景,都和传说中的黄帝升仙相类。

  王莽新朝后期,政治史观再起变化。王莽的改制没有成功,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人心向背再次发生变化。王莽当灭,新王将兴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这从当时出现的各种童谣、图谶中充分反映出来。据《后汉书·公孙述列传》记载:“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蜀中童谣中的“黄”,指的是王莽政权,黄代表土德之制。“白”是金德之色,土生金,代表将由金德政权取代王莽政权。这一童谣被公孙述利用,他自称为金德之运,并大量援引图谶为自己寻求依据。“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

  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公孙述为了论证自己是金德,将要取代王莽的土德,真可谓煞费苦心,他将孔子的《春秋》及大量谶纬作为理论依据,以此证明自己立帝的合法性。除了公孙述标榜金德之运外,当时还存在另一种政治史观,那就是刘汉当复兴,重新建立火德之运。蜀中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就有人解读为“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可见人心思汉情绪非常浓厚。刘秀正是利用了这种思汉情绪,积极复兴汉室。公孙述认为《录运法》“废昌帝,立公孙”中的公孙指的是自己,在当时谶纬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刘秀给公孙述的书信中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

  刘秀指出,图谶中的公孙,是指汉宣帝,而不是指姓“公孙”之人,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公孙述政权的合法性。刘秀在否定公孙述的同时,积极为自己寻求复兴汉室的图谶。“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河图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会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则天文灵出,地只瑞兴。帝刘之九,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会昌,巡岱皆当。天地扶九,崇经之常。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着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河图合古篇》曰:‘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河图提刘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书甄曜度》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孝经钩命决》曰:‘予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

  这些都是以刘秀及群臣为新政权寻找到的图谶。这些图谶,充分论证了刘秀政权的合法性,汉为火德的政治史观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始正火德,色尚赤”,正式建立了火德之制,这种政治史观在整个东汉时期都没有改变。

  汉为火德,发端于汉高祖刘邦的赤帝子斩白蛇的传说,汉武帝时的“尧母门”为“汉家尧后”提供了思路。此后,眭弘的“汉家尧后”,汉哀帝的改元易号,王莽的篡汉成功,从而确立了汉为火德这一政治史观,使汉武帝时汉为土德的政治史观产生根本性转变。西汉政治史观的演变历程,其实就是一部西汉政治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河南汉画像石[G]//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2]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44.

  [5]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94.

  [6]淮南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348.

  [7]邹城汉画像石[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图版31.

  [8]邢义田.画为心声[M].北京:中华书局,2011:419.

  [9]杨权.光武帝“始正火德”正解[J].中山大学学报,2006(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