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余否定(redundantnegation)是指在语言表层具有否定标记词但是不表示否定意义,否定标记词否定的是语句的非真值条件,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在表义上是相同的,从语义表达上来,说否定标记并不是语义表达的必需,但从深层意义上看否定形式比肯定形式更具有主观性,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体现了说话人言语表达的元语用意识,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来讲否定标记词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主观标记词。羡余否定所谓的“羡余”只是从语句的表层结构来说的,从语言表达的整体上来看,羡余否定中的否定标记词有其存在的理据和价值,真正的羡余否定是不存在的。语言表达不但要传递客观信息,也要表达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所以羡余否定形式比起相应的肯定形式更具有表现力。
羡余否定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朱德熙(1959)的《说“差一点儿”》为羡余否定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使得羡余否定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关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羡余否定格式的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分析,但是对羡余否定的生成动因和机制问题还没有深入而全面地探讨,我们尝试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进行分析。
二、羡余否定的形成动因
汉语中羡余否定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其生成动因和机制的多样性,我们对羡余否定形成的几种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一)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有一些词语如“差一点、一会儿、几乎、险些、……之前、难免、后悔、抱怨”等,与否定标记词“不、没、没有、不该”结合构成羡余否定;和“白”类否定副词(如“白、白白、瞎”等)相结合能构成羡余否定的“浪费、抢、送”等词语本身就蕴含有否定义。沈家煊(1999)把这种蕴含的意义称其为衍推义(entailment),并解释为“是一种纯逻辑推导义,它是句子固有的、稳定不变的意义成分。”因其否定义不够明确,所以当说话人为了突显否定义就加上否定标记词,来表达主观上的否定强调,也使得语句的衍推义明示在句子的表层。但是在蕴含否定义的词语后面加上否定标记词后整个结构的表意并没有变化仍然表示否定义,并没有因双重否定而构成肯定义,这时否定标记词就成了羡余成分。正如Jespersen(1924)指出的:“是因为原来的句子含有否定的意思而又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说话人感到有必要强调否定的意思以避免误解,于是就加上实际上是赘余的否定词。”
这些蕴含否定义的词语是羡余否定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些词语不蕴含否定义就不能和否定标记词构成羡余否定。
人们在言语表达时,多多少少总会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看法和态度,而这些主观性的因素在语言的表层会留有印迹,羡余否定的形成就是说话人主观意愿的外现,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认知情态。否定标记词在句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从表达功用来看,否定标记词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是一个主观标记词。
张谊生(2006)指出:“从实际表达功用看,它们都是表示说话人主观情态的典型量标记,其作用就是对客观量进行减量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认识情态。‘不’、‘没’已经由语义真值的否定转向了对整个事件所占时间和数量的主观性弱化评价。”
例如:
1)她边走边嘀咕,一个不留心,滑的一下掉在一个半人深的臭水沟里,差一点没把汤阿英带了下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马林生最后这句话本来是不想说的,脱口而出险些没咬着自己舌头,这话太伤人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3)有几页,字迹潦草狂乱,勉强能辨认,细读下去让我的心咚咚直跳,后悔不该看见刘力的那篇日记。(忘川《一场不涉及理想的恋爱》)
4)李民天满腔热情地说:“猜度、臆测、浮想、幻觉,这是不能长久的呀!你太过傻了,你太过傻了,简直比三年前更傻了!你白白丢了一个本来可以得到的上流社会的地位!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离开那有文化的上流社会已经多远了!”(欧阳山《苦斗》)
5)给你解决了,又会有多少人要求解决此类问题,除非上面再追加百分之多少的调资指标……我没有精力去办这些事。(毕淑敏《送你一条红地毯》)
例1)的“差一点”和例2)的“险些”都蕴含接近某一结果或状态可是还没有达到的否定义;例3)表自责义的“后悔”蕴含了已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例4)“丢”蕴含了没有任何回报。例5)“没”可以换成“才”语句意思不变,“没”在此不表示否定,表达了说话人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强调。以上词语蕴含的否定义是语句形成羡余否定的先决条件。否定标记词放在它们的前面或后面并没有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义,所以这些否定标记词已经丧失了否定义,它们只是一个主观标记词,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二)认知参照点和主观视角
人们在判断时间、事物状态或对事件评价时都会有一个认知参照点(cognitivereferencepoints),这个认知参照点一般是以比较突显的事物为参照点,但是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或存在于人们心智之中的心理认知。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与人们的主观视角和理想化认知模式(ICM)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视角和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形成的意象图式来选择参照点。
沈家煊(1999)以“一会儿”和“不一会儿”为例分析了肯定与否定对立的消失,他指出“一会儿”是时间上的极小量,极小量词由于心理视角的不同,可以表示极小量也可以表示极大量。“一会儿”由于心理视角的不同,从听话人的期待来说,它可以是相对“零”而言,也可以是相对一个较大的量而言。“一会儿”相对“零”而言是一个正值,因为是在期待量上“增加”一个量。“一会儿”和“不一会儿”相对一个较大量而言时则是一个负值,因为是在期待量上“减去”一个量。
他所说的期待量其实是人们根据主观视角和理想化认知模式形成的一种意象图式,说话人把这种意象图式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时间长短,当实际花费时间与其认知参照点不一致时,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主观认识会在其前面添加一个主观标记词,如果比其心理认知时间长,常常会用“好一会儿”,如果比其心理认知时间短,常常前面添加否定标记词“不”或“没”,这样在语言表层就形成了羡余否定形式。
“(没)VP之前”羡余否定格式的形成也与认知参照点有关,在“(没)VP之前”说话人以VP代表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如果是对其后面发生事件的客观描述一般采用“VP之前”格式,这时在理解其意义时根据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把VP代表事件发生的最近时间作为优选项去理解;当说话人想突显VP代表事件发生时间很久以前的时段时,就在前面加上否定词“没”,这时“没”无否定义,只是突显说话人的主观视角。
例如:
6)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韩国小伙孟瑟阳看来经验丰富,他不一会儿就种好了两棵树,趁着劳动小憩还指导其他人种树。(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7)她躺在水里,我握住她游泳衣的肩带拖着她走,没一会儿便觉着身体有些不支。本来就是拖她一英里远我都没问题的,但我不停地想,得赶紧把她送往医院,因此就加快了速度。(詹姆斯·凯因《邮差总是敲两次门》)
8)他能算是好人?这是他的本分,我只不过把我的女儿嫁给他,并不是把一副生育机器嫁给他,有没有儿女,他又怎能够埋怨你?如果他们事先一定要你生孩子,结婚之前,应该对我说明。(岑凯伦《合家欢》)
9)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刘震云《一地鸡毛》)
例6)和7)都是说话人从自己的认知参照点出发认为事件所经历的实际时间比心理认知上的参照时间要短,所以前面分别加了“不”和“没”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结婚之前”既可以表示微观时间域也可以表示宏观时间域,具体表义由语境决定。例8)的“结婚之前”表示的是微观时间域;例9)的“没结婚之前”只能表示宏观时间域。“没结婚之前”一般可以包括成人到结婚这段时间,所以当说话人想突显宏观时间域时会在前面加上“没”,这时“没”否定义消失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三)礼貌原则和反语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也是形成羡余否定的动因之一,由礼貌原则形成的羡余否定主要是“好不A”格式。沈家煊(1999)运用礼貌原则和反语引述理论解释了羡余否定格式“好不A”的形成,文中指出:“一般来说,对缺点的批评是一种有损对方面子的行为,不宜直接使用贬义词,因而往往用‘不’加相应的褒义词来代替。例如,不直接说对方‘蛮横’,而说他‘不讲理’。相反,对优点的肯定应直接使用褒义词,不宜用‘不’加相应的贬义词,例如,对方如果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就不该用‘不蛮横’来评价他。”
文中进一步用反语引述理论解释了对“好不A”的理解,指出:“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反语常见的是用正面的词语来表示反面的意思,很少用反面的词语来表示正面的意思。”所以“好/不蛮横”一定是反语,“好不讲理”则不是反语。文中指出:“引述的用意不在传递某种命题内容,而是表示已听到或听懂对方的话语并同时表明一种态度。”通过沈先生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好不A”是在礼貌原则和反语引述理论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且传递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例如:
10)孙若西凉帽摔歪,脸上沾泥,绸长袍洒上了酒和菜汤,好不狼狈。(冯德英《迎春花》)
11)听见蓝舞儿那略带哭腔的声音,周风的忍耐终于达到极限,将蓝舞儿拉到身后,大笑道:“哈哈哈哈……好不讲理的臭婆娘,我倒要看看今天到底是你们死,还是我周风亡!”(心亦无泪博客《超级坏神》)
12)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人群里欢声笑语,好不青春浪漫。听说我是中国记者,他们热情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行列。(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