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余否定的成因与形成机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例10)“好不狼狈”=“好狼狈”,例11)“好不讲理”=“不讲理”,对它们意义的理解是在礼貌原则和反语引述理论作用下形成的。例12)“好不青春浪漫”=“好青春浪漫”,这时“好不”已经经过语法化和词汇化凝固成一个表示评注性的副词,相当于“好”。

  三、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

  羡余否定格式具有多样性,所以其形成机制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在我们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来自于语言内部和语言的演变,与语言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

  (一)语法化和词汇化

  羡余否定格式中一些词语在表示羡余否定前经历了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我们以“好不A”和“不要太A噢”来说明其语法化和词汇化过程。

  沈家煊(1994)指出:“双音副词‘好不’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语用法在约定俗成之后变为语法的一部分的过程。”袁宾(1984)指出表羡余否定的“好不A”在汉语史上首先表现为“好/不A”表示否定义,[6]后来在礼貌原则和反语使用的作用下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变为了“好不/A”,表示肯定,此时“好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不”进一步虚化,否定义逐渐消退,最后“好不”形成了一个评注性副词相当于“好”的意思。

  “不要太A”的最初形式是“不要/太A”表示祈使义,是劝诫某人做事不要太过分或超出某种限度,如“不要太骄傲”、“不要太痴情”,在语言表达主观化的作用下,说话人想传递自己的主观态度和情感,采用反语引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随着这一形式使用频率的增加,此句式表示感叹义逐步明确化,“不要”进一步虚化,其否定义消退,并与“太”结合,“不要/太”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其边界消失,“不要太”凝固为一个程度副词实际意义相当于“很、太、非常”,这样“不要太A”就形成了一个表示感叹义的固定格式,人们为了表达感叹语气常常在后面加上语气词“噢”,就形成了“不要太A噢”的固定结构。例如:

  13)A.妈,今天是我结婚大喜的日子,你怎么能大打出手呢,闹得大家都好不开心。(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

  B.在金顶空等三日,天依旧阴阴的。雾罩住偌大一座山,气也不透。雨急一场缓一场地淋下,使卖雨披的娃儿好不开心。(陈村《初殿》)

  14)A.“余哥开车,车速不要太快,到达四教时只要离上课还有一分钟就可以了。”陆绝嘴角勾了起来,似是阴谋得逞,说了一句让司机保安、贝佳他们集体倒地的话。(加烟儒相《都市雷行》)

  B.他安慰她(妻子),说自己专门看过规划图,以后地铁要通过家附近,宁波城市不算太大,按照地铁的速度不要太快噢。(《宁波晚报》2010-12-19)

  例13)A“好/不开心”等于“不开心”;B“好不/开心”等于“好开心”,“好不”凝固成一个评注性副词。从A义到B义,“好不”经历了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例14)A“不要/太快”表示祈使义,B“不要太/快噢”表示感叹义。从A义到B义的演化过程中,“不要”经过了否定义消退并和“太”经过重新分析结合成“不要太”表程度的副词。

  (二)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江蓝生(2008)运用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理论对羡余否定格式“差点儿没VP”、“没VP之前”、“难免不”等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所谓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是在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之间发生的,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叠加后,通过删减其中的某些成分(主要是相同成分)的方法,整合为一个新的结构式。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是发生在不同层面、前后相续的两个过程:概念叠加是意义层面的一种概念操作,发生在前;构式整合是语法层面的一种并合,出现在后。叠加现象的产生是基于词或概念的同一性,这种创新现象,既发生在构词层面,也发生在句法层面。”

  通过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形成的羡余否定格式一般发生在句法层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格式外,“小心别VP”、“不一会儿”、“责怪/抱怨/后悔+不该+VP”、“保不准/保不定/保不住+不/没+VP”、“白/白白/瞎+V”等也是在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例如:

  15)方老先生又说,接风的人很多,天气太热,叫鸿渐小心别贪嘴,亲近的尊长家里都得去拜访一下,自己的包车让给他坐……(钱钟书《围城》)

  16)你可不知道,我们这里的风是很厉害的。从沙漠里刮来的沙子,不一会儿就会堆积到我们的后墙根。(1995年4月人民日报)

  17)马威心里刀刺的难过。后悔不该和她喝酒,心疼她的遭遇,恨她的不领略他的爱情,爱她的温柔嘴唇,想着过去几分钟的香色……难过!(老舍《二马》)

  18)70年代时,我们常常因为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厂或农村而扼腕叹息,但今天,我们更该担心那些能力有限,却进入二流学校读了个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硕士、博士,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的学生。(新民网2006-11-16)

  例15)“小心贪嘴”本身蕴含了“小心贪嘴”和“别贪嘴”两层语义,“小心贪嘴”只是一种客观叙述,当说话人既表达告诫义又想表达主观情感时,就把蕴含在语句中的衍推义提取出来使其外化于语言的表层,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构式“小心别贪嘴”这种带有很强主观强调义的羡余否定格式。例16)“一会儿”本来就是一个小量,蕴含了时间不长的意思,当说话人主观上想强调时间短时,就把其蕴含义提取出来与“一会儿”叠加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构式表示强调时间短的主观情态。例17)“后悔”本身蕴含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说话人把其蕴含义“不该”提取出来与“后悔”叠加在一起起到了主观强调作用。18)“浪费”就蕴含了“白白做什么,不会有收获的否定义”,说话人把语句的深层蕴含义“白白”提取出来,并叠加在“浪费”的前面,使得两个概念进行整合形成了新的构式,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以上羡余否定格式的形成有其认知理据,它是说话人两个意象的整合,例如:说话人在说出“后悔不该做某事”时,心理有两个意象:一是为做了某事后悔,二是此事是不该做的,当说话人只想表达客观叙述时只让第一个意象明示于语言的表层,当说话人想突显个人情感时,就会把两个意象都明示于语言的表层,那就形成了羡余否定格式“后悔不该”。此类格式的形成也符合语言的像似性原则,即表达复杂概念时语言表层结构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四、结语

  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不一致性即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以往对羡余否定现象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语句表层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征,对羡余否定现象的形成动因和机制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只有把羡余否定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分析清楚了才能对羡余否定现象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羡余否定其实只是语言表层结构上的羡余,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它的存在具有很强的语用价值,它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突显不同视角、表达主观情态。我们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希望找到这一现象存在的理据和意义,从而揭示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9).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Jespersen,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GeorgeAllen&Unwin.1924.

  [4]张谊生.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中国语文,2006,(2).

  [5]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

  [6]袁宾.“好不”绪考[J].中国语文,1987,(2).

  [7]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