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对歇后语名称的本质,语言学界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的后一语节可以省去不说,让听话人体会猜测;另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的名称反映了前后两个语节之间语音上较长的停顿。温端政不同意上述两种说法,认为歇后语不能随意”歇后“,歇后语也不是语音的停顿[15]366.本研究发现,即使是熟悉性相对高的歇后语,无同音线索的错误率依旧相对较高,表明歇后语的后一语节的信息不能随意缺失,即歇后语不是”半截子话“.同时,在前、后语节的时间间隔增加时,对前、后语节的语义一致性判断的错误率未发生变化,反应时却明显地增加,表明”长时“的语音停顿并未促进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长时“的语音停顿使得反应时间增加的可能原因是概念隐喻是部分映射,随着前一语节加工时间增加,被试激活了与前一语节语义相关的其他内容,使得对后一语节的反应速度减慢。通常,一个概念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或描述。在隐喻映射中,目标域有一个隐喻聚焦(highlighting)的过程,源域有一个隐喻运用的过程[34].隐喻聚焦是指当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时,目标域只有一部分特征进入焦点而成为映射对象。在后一语节没有出现之前,前一语节的概念聚焦是无源之水。因此,对谐音型歇后语,单纯给出前一语节(歇后),被试并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歇后语。前一语节的熟悉度、映射线索是否出现将对概念隐喻映射产生影响。研究证实,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可以明显地提升语音隐喻通达的准确性。虽然前一语节已经创设了足够的语境,但要通过语境识别后一语节,在熟悉度低和无同音线索条件下,反应准确性低。成功地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前提是熟悉度高或提供同音线索抑或两者同时满足。这意味着,在具体语言使用中,为了方便加工,使用谐音型歇后语尽量不要”歇后“,同时要提供必要的同音线索。

  参考文献:

  [1]I.F?NAGY.WhyIconicity.InN.MAX,O.FISCHER(eds.)。FormMimingMeaning-IconicityinLanguageandLiterature.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9:19.

  [2]李弘。语音隐喻初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

  [3]B.VULETIC.PhoneticMetaphor.RussianLiterature,2003,54:397-414.

  [4]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IHuai-ling.UnderstandingandClassifyingTwo-partAllegoricalSaying:Metonymy,Metaphor,andCulturalConstraints.JournalofPragmatics,2008,40:454-474.

  [7]R.W.GIBBS.WhatDoIdiomsReallyMean?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1992,31:485-506.

  [8]江桂英,李恒。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性问题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

  [9]邓秀梅。语音隐喻角度的日语流行语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

  [10]徐凤敏,赵艳驰。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民族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1]M.R.LIBBEN,D.A.TITONE.TheMultidetermindedNatureofIdiomProcessing.Memory&Cognition,2008,36:1103-1121.

  [12]M.BALCONI,S.AMENTA.”AFighterisaLion“.Neu-ropsychologicalIndexesinComprehendingFrozenMeta-phors.JournalofPragmatics,2010,42:3246-3257.

  [13]马利军,张积家。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11(1)。

  [14]马利军,张积家1汉语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4)。

  [15]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6]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7]吴可。歇后语9000条。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18]陈宝国,彭聃龄。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I)。心理学报,2001(1)。

  [19]陈新葵,莫雷,张积家。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解探讨。心理科学,2006(1)。

  [20]刘菁,张必隐。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理解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2(3)。

  [21]雷潇,钟毅平。语境和熟悉度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

  [22]钟毅平,雷潇,屈卫国。熟悉性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

  [23]V.T.LAI,T.CURRAN,L.MENN.ComprehendingConventionalandNovelMetaphors:anERPStudy.BrainResearch,2009,1284:145-155.

  [24]V.C.TARTTER,H.GOMES,B.DUBROVSKY,etal.NovelMetaphorsAppearAnomalousatLeastMomentarily:EvidencefromN400.Brain&Language,2002,80:488-509.

  [25]F.G.YANG,J.FULLER,N.KHODAPARAST,etal.FigurativeLanguageProcessingafterTraumaticBrainIn-juryinAdults:APreliminaryStudy.Neuropsychologia,2010,48:1923-1929.

  [26]N.MASHAL,M.FAUST,T.HENDLER,etal.AnfMRIInvestigationoftheNeuralCorrelatesUnderlyingthePro-cessingofNovelMetaphoricExpressions.BrainandLan-guage,2007,100:115-126.

  [27]肖乙戈。同音字与同音双关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2)。

  [28]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

  [29]尹文刚。汉字同音率、同音度及同音字音节个数随同音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语言科学,2003(4)。

  [30]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0.

  [31]郭贵春。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

  [32]向志敏。川方言歇后语的隐喻认知阐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3]王岩。歇后语的文化内涵。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4]Z.KOVECSES.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148.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