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和平时期,从冀中走出来的作家,出于对革命战争生活的回顾和怀念,试图在创作中重建红色经典,在重写历史中对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进行歌颂和确认,创作上出现了宏大叙事的倾向,体现在作品上则是作品的史诗化追求。无论从作品的规模还是从思想的深度上,冀中抗战文学都表现出这种史诗化建构的努力和可能。冀中地区抗战文学,前后贯穿了六十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作品众多,长篇小说有孙犁的《荷花淀》、杨沫的《青春之歌》、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作品,都呈现出了作家对民族苦难的悲悯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作品中的对英雄主义精神的描写和颂扬都表现出史诗化的努力。梁斌的系列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是这种史诗性追求的主要代表。
20世纪80到90年代,是冀中抗战文学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在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叙述方式、人物形象还是审美感受都趋向于现代,也表现出这一地区作家随着时代变化,对于抗战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上的变化,但史诗性的历史重叙仍是抗战题材创作的重要美学追求,反映战争中人的遭遇、命运、人性等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亮点,作家叙事由前期的政治权力话语向民间叙事的姿态转变,对于史实的评价由单一的意识形态标准向民间传统道德评价等多种评价向度转化,作品向还原历史本真状态回归。
二、冀中抗战文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冀中抗战文学的研究在新时期以来,开始出现繁荣,并有许多专著和论文问世,较有影响的有王维国的《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等,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和成绩。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现有的研究成果都与冀中抗战文学的创作成就不相对称,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抗战文学创作具有如此丰厚的创作成就,但对于它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于整个冀中抗战文学的全貌尚需理清,其中的创作规律有待进一步归纳梳理,特别是对于冀中抗战文学的经典作家的创作亟需加强研究,例如对于王林、梁斌、徐光耀等人的研究还有许多的理论空白。
进入新世纪以来,冀中抗战文艺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一些冀中抗战作家和作品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研究出现了许多成果,比如对于孙犁的研究就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深入。另外,对于一些老作家的作品的搜集整理工作也逐步展开,比如《王林文集》的出版等,冀中抗战文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相信会有更多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以确立冀中抗战文艺的应有文学史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953年7月.
[2]殷白,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新文化史料1995年.
[3]苏光文,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4]王维国,《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肖一平,关于抗战初、中期冀中解放区的历史概况,抗日战争研究,2007―2.
[6]曹万生、李琴,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