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文学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与幼儿园文学课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审美教学研究,分析了“美”与“审美教学”的內涵,论述了儿童文学课程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陈述了琼台师院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现状并总结了原因,重点探讨了儿童文学课程审美教学措施。
关键词:美;审美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33-04
一、“美”与“审美教学”
“美”,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意为“味甘”,引申为一切好的事物。“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味道甘美,使人愉悦,进而引申为“好”,许慎对美作了一个内涵宽泛但指向又非常明确的解释,即但凡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好的事物就是美。
文学之美。文学生产是作家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材料以表现情感体验的一种主观艺术创造活动。王義之在《兰亭集序》中就指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产生于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作家生活于客观现实之中,在经历了特定的生命过程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当作家把这种情感体验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进行艺术性表达的时候,文学便产生了。因此,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给阅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是美的传达,而非功利性的。文学之美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真实美好的情感体验、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美的语言。
审美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知美、感受美、发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即能对作品进行顺畅有效的审美鉴赏,使他们能通过语言形式、艺术技巧等外壳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核心,探寻到文学作品所蕴藏的情感,并进行体验,以产生与作品情感的共鸣,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语言之美、艺术技巧之美,以及语言、艺术技巧与情感传达三者之间的完整、相融、和谐的关系。儿童文学审美教学,是以儿童文学为审美对象,探寻作品所蕴藏的情感以及传递这种情感的语言、艺术技巧等,在审美教学中,应结合儿童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品评。
二、儿童文学课程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充当了小学语文的主要教材资源。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审美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出具有美学素养、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人,是衡量小学语文人才培养得失的重要标准。
幼儿的美育实施同样非常重要。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而审美教学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美的最初感受和体验,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快感,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使幼儿获得对美的初始意识,这种初始意识会形成一种经验,在幼儿逐渐成长过程的阅读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表现出来,帮助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因此,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培养非常重要。
从文学的角度讲,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学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者通过审美体验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文学作品在产生过程中会附带其他诸多价值,如道德、认知、娱乐价值等,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可以说,没有审美价值就不存在文学。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其价值取向同样如此。
因此,师范院校儿童文学审美教学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课程、幼儿园审美教学的实施者分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教师,审美教学的成败完全决定于他们的儿童文学审美素养。为了较好地完成审美教学任务,与其对在岗教师再培训,不如从根源上解决教师素养问题,即密切关注即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学生,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儿童文学审美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审美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三、琼台师范学院学生的儿童文学审美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琼台师范学院现阶段在语文教育、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四个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审美意识不强,审美鉴赏能力薄弱。学生不明白“美”是什么,“审美”是怎么回事,关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由此在课堂作品审美鉴赏环节中表现不佳,大多数人问答开不了口,提笔不能成文,少数人在实践中即便在向“审美”靠拢,但也是稀里糊涂的,课后布置的作品鉴赏作业的完成状况也不如人意。从期末考试结果看,“作品赏析”题型得分低,“创作题”很少有佳作。此外,在毕业试讲和实习中,学生很容易偏向语文的工具化和功利化。
(一)作品阅读量不足,阅读经验欠缺,少感悟。多读书不仅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存储,更能对诸如语言、艺术技巧等文学之“美”产生体验和感悟。具有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创作的前提,文学创作具有自身规律,文学之美也具有共同性,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大量阅读,会自然地积累起对文学创作艺术的感悟。事实上,学生的阅读量普遍偏少,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没有积累起大量的阅读体验,对文学创作艺术、语言艺术等没有感悟,当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会感到陌生,无从说起。
(二)知识结构不完善。首先,对于文学的理解表现出陌生感和模糊感。文学如何产生?它的内容、传达方式、语言、结构形式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学习文学多年,但学生对于这些文学基本问题没有自身体会和认识。其次,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不到位,如文学“体裁”是指什么?文学四大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自的体裁特点是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题材”又是什么?与“体裁”的区别在哪儿?这些基础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再次,不知道“审美鉴赏”是怎么回事。文学之“美”如何理解?审美鉴赏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我们做什么?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深刻的认识。
(三)审美鉴赏实训不足。琼台师范学院是一所职业师范院校,培养的是对接小学和幼儿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各学科的学习上并不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与学术型高校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但每門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不能转变思想观念,而是按照传统方式授课,所以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由此有意识地偏重于理论及知识点的学习,而留出的鉴赏实训时间严重不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类各学科,儿童文学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endprint
四、儿童文学审美教学的实施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儿童文学审美教学的课堂实施
第一,第一节课上什么?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文学是什么?为什么文学的主要价值是美学价值?“美”又是什么?解决清楚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否则,一学期下来,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是糊涂的,因为对学习对象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通过课程学习自己主要能收获什么。那么,在审美教学中,老师所采取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每个措施,在学生看来都是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记忆罢了。
学生对文学课程并不陌生,但对“文学”的认知却是陌生的,应结合例子化繁为简地讲清楚以下具体问题:文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是什么?审美又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文学源于现实生活体验上产生的情感冲动,因创作者个性不同和传达内容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体制结构等,最终借助语言这种物质材料呈现出来。因此,“美”很宽泛,情感、主题、各种艺术手段、结构形式、语言等等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审美就是对上述这些因素的发现、感受和评价。
第二,在时间安排上,缩减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审美实训课时。
儿童文学课程有两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一是建立学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体系,二是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审美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前者在为后者作准备。由于课时有限,如果按传统的学术型方式上课的话,一学期下来,往往只是建构全面而完善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的时间都不大够用,如此一来,实训的时间几乎没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一定要通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共同参与的实训才能真正达成,如果在课堂上讲理论,实训只放在课外进行,实际上取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在职业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绝不能上成一门学术专业课,而应该对应教育行业实际需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且实训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应该高于理论课。那么,理论课该如何上?首先,应该明确理论课该上什么。理论课有两大块内容:一是儿童文学的概念、美学特征和文本特征等基本原理;二是儿童文学体裁及其特点。其次,理论课该怎么上?化繁为简的原则很重要,切忌讲得过细过深。基本原理抓住关键知识点讲,讲清楚即可,不必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也不必一个知识点长篇论述。语教、小教、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体裁教学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体裁进行相应讲解,讲清楚概念和特点即可,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行业特点重点关注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戏剧、图画书这些体裁。
第三,理论课与审美实训结合,少讲多做。
即使上理论课,教师“讲”的时间也应该少于学生“做”的时间。教师满堂讲,甚至将实例与理论结合来讲,觉得学生就应该懂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做”的机会,即使在课堂上理解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这种对知识的接受也只是暂时的,没有实训、不通过实训产生思考,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往往遗忘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在期末考试中,学生们常常面对审美鉴赏题,无从下笔。
如何开展理论与审美实训结合,做到少讲多做呢?学生的审美思考、表达与教材理论知识点应如影随形。比如少年儿童诗的艺术特质,有浅语之美、意象之美、具象之美、图画之美、情趣之美五个知识点,每结合实例讲完一个知识点,相应地就应该进行实训,用一首陌生作品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赏析。一节课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点的选取不宜太多,授课语言应形象生动,简洁易懂,授课内容明了,做到少而精,尽量留出给学生“做”的时间。
第四,审美教学应与小学语文教材资源或幼儿文学教学特点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