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英文原著为主,使用原版英文著作授课。如SusanBas-snett.的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出版时间:1993。(苏珊波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Blackwell出版社)但是存在的问题一是英文原著著作价格昂贵,让一般学生难以承受;其次是由于出版和传播的关系,英文原版著作进入中国要经过一段时间,造成版本太旧。再次,据说国外比较文学授课是没有著作的,由于原著作者往往在某一方面领域研究的过于深透,多是专著性质,上课都是老师自己整理讲义。这就造成部分内容过于详细,有些地方涉及不到。不符合我国学生通习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
1.2选用中国人编写的英文著作,再选用原版英文著作和国内中文著作作为辅助。由于编写者、教师和学生的国学和英文能力水平差异,很难保证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
1.3以中文著作为主,选取英美比较文学名师的论著进行讲解。两者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的AStudyofImportantWorksinEnglish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名著研读(双语版)》,在实践教学中效果良好。
2、以上述几种教材模式为借鉴,张萍、张晓红编写的这部《比较文学》双语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2.1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是按照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国学及英文实际水平编写的一部相应双语著作。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本科生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选修课。这本著作的面世可以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体系较新颖。《比较文学》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书中所选论文,多出自西方名家大师的英文比较文学名篇,它本身所具的不同文学文化和思维论析的比较性,使之无疑成为最佳选本。编写体例大致以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学习实效为序,分为七章:首先是比较文学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板块;指出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其次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板块一章,指出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其性质,比较文学的学科“简史”的诞生及其标志。经历了史前阶段、早期阶段、学科形成阶段、正式诞生阶段。其与民族文学、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总体文学概念的具体关系等;再次是第三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种类和任务。
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研究对象的认定;二是研究范围。研究种类从早期法国学派的分类、后期美国学派的分类、国内外常见的分类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具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各研究种类,它们皆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影响研究之下的三种研究类型其任务与目的也各不相同。如,渊源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探求影响联系的起点,解决谁发出影响的问题。流传学,其研究的任务则是探求影响联系的终点,解决谁接受影响的问题。媒介学的任务,是研究把一国文学文化介绍、传播到另一国,使它们之间产生文学交流及影响接受联系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解决充当媒介作用的“第三者”问题。而平行研究的任务,是对那些并无交往影响和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在主题、文类、文艺理论、文学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方法、风格特点、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等方面进行同异关系和规律特点的比较研究。具体到平行研究之下的各分支,也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著作从第四章至第七章介绍的比较文学的学科流派。第四章:实证性影响研究,对诞生于法国的比较文学最早的学科流派进行研究探讨。
认为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最主要的流派之一。分为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形象学。始于1981年,法国学派在索邦大学创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法国比较文学走上了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道路。第五章的变异研究探讨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的内容。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其主要内容:文化过滤具体所指,是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第六章对平行研究这一比较文学学科流派进行界说,总结其发展史和基本理论内容。平行研究是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研究方法也可相对于法国的“影响研究”而简言为“平行研究”。包括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跨学科研究等。此外,每章节后附录部分均选用比较文学名家名篇进行事例分析,采用范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
总之,此书体例新颖,目的性较强,符合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比较文学双语课程的需要,特点较突出,解决了学生听课无的放矢的困境。作者张萍、张晓红显示了突出的专业技能和在学术领域上的深刻造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部《比较文学》双语著作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