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军旅一身事 缱绻执著两情深(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24
的拍摄还动用了许多新型武器,“除了个别因保密要求外,能展示的武器都在剧中亮相了……戏里调动的兵种更是导弹兵、炮兵、工兵等几乎囊括了海陆空的所有兵种”。[6]立体作战、三军配合、宏大场面,各种令人倍感神秘的新型武器,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的元素,但作为电视剧艺术吸引观众的最重要的元素——情节、人物,也就是在吸引观众思维和情感的方面,由于这些军旅现实题材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角度大体一致——情感纠葛、军事演习、多重恋情、军事行动、地方上的种种诱惑、军队内部的人际纷争——情节元素的配置基本固定,反复运用之后难免令观众产生换汤不换药的雷同感。
特别还应注意的是,军旅现实题材作品中,家庭背景的浓重,每个家庭成员性格情感的展开及家庭生活的琐碎,会冲淡军事题材特有的主题显现和特定的氛围气魄,情节的把握上会显得延宕、枝蔓。头绪的杂芜在镜头切换上也会显得散乱、频繁,使情节不能够集中。毕竟军事题材作品丰赡深厚的情节内涵应多于小儿女之情与平淡琐事。因而,如何突破现有的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如何更好地寻求军事题材表现主题与大众接受角度的“契合点”,是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突破的“瓶颈”。
(三)军人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电视剧发展期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作品因时代的背景,主要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赋予军人牺牲的悲壮,并凸现英雄的本色,而在90年代的十年间,由于和平环境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军旅现实题材中的军人逐渐消退了硝烟炮火的气息,坚强不屈的品质更多以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能否甘于寂寞、牺牲奉献,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才智。这一时期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更多着笔与定位在歌颂他们抵御住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干扰,最终肯定的是牺牲奉献为其价值的最高体现,军人在苦闷彷徨之后的坚守与义无反顾成为崇高的楷模。而在肯定这种品质的同时,也往往通过揭示与时代氛围的冲突,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展现军人的内心世界及军人所承受的巨大考验,其中优秀的作品如《和平年代》也透露出一定的对新形式下军队改革、现代化建设及对军人价值的敏锐思索。
2002年的《突出重围》也实现了对军人形象塑造的突围。它打破了和平年代军人似乎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式的状态表现,提出了新形式下军人的使命与本色不仅仅在于“默默奉献”,更在于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打赢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战争。《突出重围》将军人的“楷模形象”重新定位,他们是睿智进取的、观念更新、对生活的态度现实而灵活,不是不求闻达,而是力争在军中有所作为。同时,该剧以连续不断的军事演习让军人恢复了“行武”的本职。
这之后的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由于家/国—军队叙事模式的运用,军人形象大多既有豪情又有柔情,既有文武兼备的英雄本色,又有鲜活的生活本色。并且,由于大多数作品对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意识的凸现及主题涵义上观念的更新,军人的形象基本上摆脱了以往以牺牲、英勇、奉献为核心的塑造,而获得了多侧面、立体式的展现,人物色彩也更显丰富。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先进的军事理念,生活状态也带有了一丝“新新人类”的味道。可以看出,军人的价值尺度获得了崭新的定位。
但是,在大量采用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下,人物形象塑造的某些方面难免有相似之处,主要角色的功能承担上、特征显现上,有互相“照见”的痕迹。
比如比较《突出重围》与《DA师》的几组人物关系:
《突出重围》 《DA师》
唐龙 龙凯峰
方副司令 钟副司令
黄兴安 吴义文
江月蓉 林晓燕
这些人物虽然在具体行为或性格细节上有差异,但他们在情节结构网络的设置点上、在角色功能的承担上是十分相似的。唐龙和龙凯峰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智慧、清醒、超前以至时尚和桀骜不驯;方副司令与钟副司令都是“动素模型”中行动的“发送者”,是擢用贤能的首长;黄兴安与吴义文这两位师职干部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主要角色的对立面与陪衬;江月蓉与林晓燕都是既参与军事行动又参与感情纠葛的女性,且她们的身份同是军人、专业同为信息工程。
由于主要人物在角色功能定位上的逐渐僵化,人物面目及性格特征就不能再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从《DA师》已可发现,观众在熟悉了这套叙事模式后,就使观众容易猜破情节的发展,这样相应的某个“故事跨度”内,情节就会显得平淡与沉闷,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另外。如何突破军人在家/国—军队模式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被局限于两大方面,既在军中锐意进取、不辞劬劳;在家中/情感上陷于纠葛困惑的形象/性格塑造模式,也是今后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伴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一直是主旋律作品的重要创作维度。这些电视剧始终高昂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同时又加入了忧患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它们对军队、对国家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获得了更加坚实、沉稳与深情的表达。而军旅现实题材自身的特性——题材厚重、时代感强烈、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特别是军旅生活中的某些神秘感、崇高感、豪情悲壮感、军人身上的某种独到的气质,都能够成为满足观众观赏心理抑或使之得到精神升华的因素。
应该说,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主题意蕴上始终保持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折射着军内外的时代风貌;而在叙事模式与人物塑造上,以纵横开阖的笔墨深入到了军队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以细腻感人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牺牲奉献精神,也充满了气概与豪情的崭新的军人形象。但是,在找到了适当的叙事模式及人物塑造手法并连获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寻求突破,以新的“陌生化”形式来满足观众新的期待视野,是今后军旅现实题材创作应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参阅《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应该说,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水平远逊于同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从观众接受角度(排除经济因素带来的电视普及率),同时期的电影远比电视剧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具魅力,因为此时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成熟也更富题材拓展的深广性。
[3]1981年由王扶林执导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反映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对敌斗争。
[4][5]《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美]M.J.波特、D.L.拉森、A.哈思考克、K.奈利斯,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2年6期,第39页、第41页。
[6]《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2日,A23版。
特别还应注意的是,军旅现实题材作品中,家庭背景的浓重,每个家庭成员性格情感的展开及家庭生活的琐碎,会冲淡军事题材特有的主题显现和特定的氛围气魄,情节的把握上会显得延宕、枝蔓。头绪的杂芜在镜头切换上也会显得散乱、频繁,使情节不能够集中。毕竟军事题材作品丰赡深厚的情节内涵应多于小儿女之情与平淡琐事。因而,如何突破现有的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如何更好地寻求军事题材表现主题与大众接受角度的“契合点”,是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突破的“瓶颈”。
(三)军人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电视剧发展期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作品因时代的背景,主要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赋予军人牺牲的悲壮,并凸现英雄的本色,而在90年代的十年间,由于和平环境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军旅现实题材中的军人逐渐消退了硝烟炮火的气息,坚强不屈的品质更多以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能否甘于寂寞、牺牲奉献,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才智。这一时期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更多着笔与定位在歌颂他们抵御住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干扰,最终肯定的是牺牲奉献为其价值的最高体现,军人在苦闷彷徨之后的坚守与义无反顾成为崇高的楷模。而在肯定这种品质的同时,也往往通过揭示与时代氛围的冲突,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展现军人的内心世界及军人所承受的巨大考验,其中优秀的作品如《和平年代》也透露出一定的对新形式下军队改革、现代化建设及对军人价值的敏锐思索。
2002年的《突出重围》也实现了对军人形象塑造的突围。它打破了和平年代军人似乎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式的状态表现,提出了新形式下军人的使命与本色不仅仅在于“默默奉献”,更在于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打赢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战争。《突出重围》将军人的“楷模形象”重新定位,他们是睿智进取的、观念更新、对生活的态度现实而灵活,不是不求闻达,而是力争在军中有所作为。同时,该剧以连续不断的军事演习让军人恢复了“行武”的本职。
这之后的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由于家/国—军队叙事模式的运用,军人形象大多既有豪情又有柔情,既有文武兼备的英雄本色,又有鲜活的生活本色。并且,由于大多数作品对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意识的凸现及主题涵义上观念的更新,军人的形象基本上摆脱了以往以牺牲、英勇、奉献为核心的塑造,而获得了多侧面、立体式的展现,人物色彩也更显丰富。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先进的军事理念,生活状态也带有了一丝“新新人类”的味道。可以看出,军人的价值尺度获得了崭新的定位。
但是,在大量采用家/国—军队同构的叙事模式下,人物形象塑造的某些方面难免有相似之处,主要角色的功能承担上、特征显现上,有互相“照见”的痕迹。
比如比较《突出重围》与《DA师》的几组人物关系:
《突出重围》 《DA师》
唐龙 龙凯峰
方副司令 钟副司令
黄兴安 吴义文
江月蓉 林晓燕
这些人物虽然在具体行为或性格细节上有差异,但他们在情节结构网络的设置点上、在角色功能的承担上是十分相似的。唐龙和龙凯峰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智慧、清醒、超前以至时尚和桀骜不驯;方副司令与钟副司令都是“动素模型”中行动的“发送者”,是擢用贤能的首长;黄兴安与吴义文这两位师职干部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主要角色的对立面与陪衬;江月蓉与林晓燕都是既参与军事行动又参与感情纠葛的女性,且她们的身份同是军人、专业同为信息工程。
由于主要人物在角色功能定位上的逐渐僵化,人物面目及性格特征就不能再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从《DA师》已可发现,观众在熟悉了这套叙事模式后,就使观众容易猜破情节的发展,这样相应的某个“故事跨度”内,情节就会显得平淡与沉闷,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另外。如何突破军人在家/国—军队模式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被局限于两大方面,既在军中锐意进取、不辞劬劳;在家中/情感上陷于纠葛困惑的形象/性格塑造模式,也是今后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伴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一直是主旋律作品的重要创作维度。这些电视剧始终高昂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同时又加入了忧患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它们对军队、对国家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获得了更加坚实、沉稳与深情的表达。而军旅现实题材自身的特性——题材厚重、时代感强烈、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特别是军旅生活中的某些神秘感、崇高感、豪情悲壮感、军人身上的某种独到的气质,都能够成为满足观众观赏心理抑或使之得到精神升华的因素。
应该说,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主题意蕴上始终保持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折射着军内外的时代风貌;而在叙事模式与人物塑造上,以纵横开阖的笔墨深入到了军队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以细腻感人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牺牲奉献精神,也充满了气概与豪情的崭新的军人形象。但是,在找到了适当的叙事模式及人物塑造手法并连获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寻求突破,以新的“陌生化”形式来满足观众新的期待视野,是今后军旅现实题材创作应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参阅《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应该说,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水平远逊于同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从观众接受角度(排除经济因素带来的电视普及率),同时期的电影远比电视剧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具魅力,因为此时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成熟也更富题材拓展的深广性。
[3]1981年由王扶林执导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反映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对敌斗争。
[4][5]《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美]M.J.波特、D.L.拉森、A.哈思考克、K.奈利斯,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2年6期,第39页、第41页。
[6]《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2日,A23版。
上一篇:影视文艺中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