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比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5
论文导读::目的 探讨PVP与PKP治疗0VCF的疗效。方法 本样本回顾分析2009年01月~2009年12月应用PVP和PKP治疗92例0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P<0.0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两组术后均明显大于手术前,PKP组明显大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PKP组明显少于PVP组 (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0VCF均有良好疗效,PKP较PVP更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eoffl pressionfracture,OVCF) 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解除疼痛是患者就诊的首要目的,传统的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常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开放手术风险高,且疏松椎体骨质螺钉固定强度不足,影响疗效。随着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 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 utaneous kyphoplasty,PKP)运用于0VCF,具有止痛和恢复椎体强度的作用[1]。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01月~2009年12月应用PVP和PKP治疗92例0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0VCF患者,共122个椎体。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棘突压痛,骨密度测定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经镇痛治疗效果欠佳。均经x线片、CT、MRI检查腰椎边缘完整性、压缩程度、骨折性质及脊髓受压情况。按患者及家属自愿的原则, 50例患者68个椎体行PVP术,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60~77岁护理毕业论文,平均(64±3.7)岁,病程2d~12年,平均(3±1.8)年,有明确外伤史34例,无明显原因者16例。包括胸椎28个,腰椎40个;单节段37例,两节段8例,三节段5例;42例患者54个椎体行PKP术,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63±2.9)岁,病程3d~11年,平均(3.5±2.3)岁,有明确外伤史30例,无明显原因者12例。包括胸椎19个,腰椎23个;单节段33例,两节段6例,三节段3例论文格式。术前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排除神经受压症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单节段椎体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多节段椎体采用全身麻醉。在C型臂X光透视下,胸椎经肋骨头一椎弓间,腰椎经椎弓根旁或椎弓根进针。术中均用空心椎体钻常规取活检送病理。术毕待骨水泥变硬后拔除导针,保持俯卧位15min。术后常规应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治疗,随访12个月。术中操作如下。
1.2.1 PVP组 小尖刀切皮约3mm,正位透视下穿刺针抵达椎体前1/3,经双向透视确定穿刺针位置应在椎体的一侧,针尖靠近棘突,缓慢进针,注入造影剂3~4m1,检查椎体破裂及相邻静脉的关系。调制骨水泥到第2 阶段呈黏稠状时,在X光侧位透视下用压力注射器注入椎体内,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说明充填完好,如见到周围组织渗漏及时停止。
1.2.2 PKP组 穿刺途径与PVP组一致,采用椎弓根入路护理毕业论文,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更换至工作套管,用手动钻在椎体内钻出一条到达椎体后部的工作通道,沿通道放入可膨胀式球囊,在X光透视下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此时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造影无渗漏后,由前往后逐步注入调制好的骨水泥填塞空腔。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半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缓解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X线侧位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度。VAS评分标准:按镇痛分0分:不使用药物;1分:使用非类固醇药;2分:不定时用麻醉药;3分:定时口服麻醉药;4分:注射麻醉药。椎体高度恢复率[2][(术后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原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检测资料对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2~4d下地行走,10 d拆线。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eoffl pressionfracture,OVCF) 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解除疼痛是患者就诊的首要目的,传统的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常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开放手术风险高,且疏松椎体骨质螺钉固定强度不足,影响疗效。随着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 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 utaneous kyphoplasty,PKP)运用于0VCF,具有止痛和恢复椎体强度的作用[1]。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01月~2009年12月应用PVP和PKP治疗92例0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0VCF患者,共122个椎体。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棘突压痛,骨密度测定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经镇痛治疗效果欠佳。均经x线片、CT、MRI检查腰椎边缘完整性、压缩程度、骨折性质及脊髓受压情况。按患者及家属自愿的原则, 50例患者68个椎体行PVP术,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60~77岁护理毕业论文,平均(64±3.7)岁,病程2d~12年,平均(3±1.8)年,有明确外伤史34例,无明显原因者16例。包括胸椎28个,腰椎40个;单节段37例,两节段8例,三节段5例;42例患者54个椎体行PKP术,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63±2.9)岁,病程3d~11年,平均(3.5±2.3)岁,有明确外伤史30例,无明显原因者12例。包括胸椎19个,腰椎23个;单节段33例,两节段6例,三节段3例论文格式。术前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排除神经受压症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单节段椎体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多节段椎体采用全身麻醉。在C型臂X光透视下,胸椎经肋骨头一椎弓间,腰椎经椎弓根旁或椎弓根进针。术中均用空心椎体钻常规取活检送病理。术毕待骨水泥变硬后拔除导针,保持俯卧位15min。术后常规应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治疗,随访12个月。术中操作如下。
1.2.1 PVP组 小尖刀切皮约3mm,正位透视下穿刺针抵达椎体前1/3,经双向透视确定穿刺针位置应在椎体的一侧,针尖靠近棘突,缓慢进针,注入造影剂3~4m1,检查椎体破裂及相邻静脉的关系。调制骨水泥到第2 阶段呈黏稠状时,在X光侧位透视下用压力注射器注入椎体内,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说明充填完好,如见到周围组织渗漏及时停止。
1.2.2 PKP组 穿刺途径与PVP组一致,采用椎弓根入路护理毕业论文,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更换至工作套管,用手动钻在椎体内钻出一条到达椎体后部的工作通道,沿通道放入可膨胀式球囊,在X光透视下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此时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造影无渗漏后,由前往后逐步注入调制好的骨水泥填塞空腔。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半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缓解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X线侧位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度。VAS评分标准:按镇痛分0分:不使用药物;1分:使用非类固醇药;2分:不定时用麻醉药;3分:定时口服麻醉药;4分:注射麻醉药。椎体高度恢复率[2][(术后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原椎体平均高度-骨折后椎体平均高度)×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检测资料对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2~4d下地行走,10 d拆线。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椎)
单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
(min)
骨水泥注入量
(ml)
VAS评分
术前 术后
PVP组
PKP组
t值
P
50(68)
42(54)
35.20±13.12
48.32±17.68
4.6919
<O.01
3.3±0.48
4.0±0.39
8.6784
<O.01
7.7±1.9 2.7±1.2
7.8±1.3 2.8±1.1
0.33011 0.47421
>O.05 >O.05
2.2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比较 PVP组手术后半月及12月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大于手术前(t=19.698,16.665,P<O.01);PKP组手术后半月及12月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大于手术前(t=24.716,24.011,P<O.01)。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差异(P>O.05);PKP组手术后半月及12月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大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具体见表2论文格式。
表2 两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率比较(±s,%)
组别
n
手术前
手术后半月
手术后12个月
PVP组
PKP组
t值
P
50
42
50.29±8.23
50.98±8.96
0.38465
>O.05
76.88±4.93
90.15±5.02
12.753
<O.01
74.76±6.33
90.81±5.94
12.457
<O.01
下一篇:临产产妇的心理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