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与预防对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11月~2007年12月250例应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250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6%,其中局部渗血、血肿5例(2%),误穿动脉4例(1.6%),气胸2例 (0.8%),局部红肿感染2例(0.8%),心律失常1例(0.4%)。结论: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需从多方面、多环节分析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以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大手术中输血输液、静脉高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插入肺动脉导管、经静脉放置起搏导管等情况。常用的穿刺位置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锁骨下静脉途径具有位置固定、休克状态下不易塌陷、刺激性小、患者活动受限小、不易发生静脉血栓、置管时间长等优点[1]。然而在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各种并发症常有发生,应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总结2003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250例应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结果,了解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组250例患者,其中男158例,女92例,年龄15~78岁,平均41.5岁。穿刺指征:大量快速补液、中心静脉压检测、血液净化治疗、化疗药物输注、静脉高营养疗法、临时心脏起搏等。
  1.2 材料:配套穿刺置管器械为广东佛山国产ABLE系列产品(sheldinger法穿刺),管径型号7Fr、8.5Fr均有采用。
  1.3 方法:穿刺操作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操作。均采用sheldinger方法穿刺置管。患者取仰卧位,头低10度左右并偏向对侧,肩背部垫1个厚约4 cm小枕,穿刺侧的手臂取内收位,如无特殊,常规穿刺右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针注射器内吸0.9%氯化钠溶液或肝素盐水约2~3 ml,于锁骨中点下缘约2 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后方,与胸壁平面约呈15~25度夹角,压低针头紧贴锁骨下平行进针,穿刺时一面进针,并保持注射器内呈负压状态,若针尖抵至锁骨可将针后退少许,再将针体向下平压后进针,针刺入约3~4 cm后可抽出暗红色静脉血即表示针尖进入锁骨下静脉,若未抽得回血,需将针体退回到皮下,针尖方向略向外侧调整重新穿刺,始终保持针体与锁骨下平行。抽得回血后置入指引钢丝约20 cm,拔出穿刺针,把扩张器从钢丝的外露部分插入穿刺处,边推动边旋转,扩张皮肤隧道,顺钢丝插入导管约12~15 cm,拔出指引钢丝,回抽有静脉血,接补液顺畅,即表明置管成功,皮肤缝合固定及无菌敷贴覆盖。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或上腔静脉近心房段,对于穿刺过程不顺利或多次穿刺患者,术后行胸部X线照片确定导管位置,3次不成功者终止操作。
  
  2 结 果
  
  2.1 一次穿刺置管成功208例(83.2%),观察24h有无局部血肿、穿刺部位出血、血胸、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多次穿刺方成功置管40例(16%),穿刺置管失败2例(0.8%),包括双侧均无法穿刺到静脉或导管无法顺利置入静脉,改用其他路径行穿刺置管。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