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 脑疝;小脑幕裂孔;手术切开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1例重型颅脑损伤引起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行清除颅内血肿或挫伤脑组织,并大骨瓣减压的基础上,部分患者应用显微技术进行小脑幕裂孔切开。结果 术后48 h复查CT显示环池、脚间池和四叠体池显现38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1周内死亡7例,术后1月内死亡10例,分别为脑干功能衰竭4例、颅内感染、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各2例。随访6个月~7年,术后恢复正常工作11例,生活自理14例,需人照料12例。结论 本方法有效缓解了脑干受压及移位状态,降低了脑疝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残率。
重型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高颅压危象,传统治疗清除血肿或挫伤脑组织,去大骨瓣减压,寄希望于颅内压降低脑疝自然复位,效果难以肯定。为探讨脑疝复位的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我科在脑疝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中21例应用显微技术进行小脑幕裂孔切开,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7例,女24例,男∶女=1.5∶1,年龄22~74岁,平均42.2岁。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患者均呈深昏迷状态,GCS昏迷记分:3~5分22例,6~8分39例。其中单侧脑疝46例,瞳孔散大时间2~48 h,平均9 h;双侧脑疝10例,瞳孔散大时间0.5~6 h,平均1.5 h。脑疝时间过长进行手术原因:院外转入、家属犹豫、内科治疗时间延长。
1.3 影像检查 均进行头颅CT扫描,显示额颞叶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4例,顶枕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8例,其中有原发脑干伤者7例;术前合并枕叶梗死者12例。中线结构移位1.5~2.8 cm,42例显示脚间池、环池、四叠体池消失或环池左右不对称。
1.4 术前治疗 术前均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情况下(其中5例急诊病房内插管),排除复合伤所致低血压休克状态及脑干功能衰竭所致呼吸循环衰竭,静脉应用大剂量强力脱水药甘露醇及甲基泼尼松龙1 000 mg,12例瞳孔略缩小。
1.5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病变均为幕上病变,额颞部脑挫裂伤,血肿采用美国标准大骨瓣,骨瓣基部靠近中颅窝底,后缘靠近横窦。清除血肿后,若颅内压仍高,则切除挫伤的颞叶脑组织,亦可切除颞中回以下脑组织,并最大限度减压,之后在显微操作下,显露颞叶底面,向内稍向后方向探查即可暴露小脑幕。若见脑脊液自环池流出,说明小脑幕切迹疝已缓解,若不见脑脊液自环池流出,可行小脑幕切迹切开。本组切开21例,均为瞳孔散大时间>2 h。其中脑肿胀明显,影响小脑幕显露,进行了颞极切除术5例。倘若见Labbe静脉阻挡手术操作 ,可予以电凝切断(但应尽量争取保留该静脉),见天幕裂孔后,用弯钩挑起天幕的边缘, 用三角刀将之切开约2 cm,电凝切开的天幕边缘,止血。术中天幕切开宽度2~3 cm,Labbe静脉切断8例,保留13例。
2 结果
术后48 h复查CT显示环池、脚间池和四叠体池显现38例;术中死亡2例,为双侧瞳孔散大时间长达4、5 h患者,脑干功能衰竭所致;术后1周内死亡7例,4例为术后瞳孔仍散大,脑干功能衰竭死亡,另外3例分别为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术后1个月内死亡10例,分别为脑干功能衰竭4例、颅内感染、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各2例。随访6个月~7年,术后恢复正常工作11例,生活自理14例,需人照料12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6例,均得到控制。术后大脑后动脉闭塞12例,经使用尼莫通后梗死灶均消失7例,遗留5例,大脑后动脉闭塞均经临床表现及CT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