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1.3 肢体肿胀的护理:患肢肿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主要的早期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度,Ⅰ度:患肢皮纹未消失,局部肿胀引起的疼痛、压痛均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肢体功能。护理措施:(1)每小时巡视患儿1次,严密观察肿胀程度的变化。(2)患儿取平卧位,吸氧。(3)冷敷患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肢体肿胀。(4)脱水剂及激素静脉用药减轻肿胀。Ⅰ度肿胀如能得到及时处理,可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进一步发展。Ⅱ度表现为患肢肿胀加重,皮纹消失,患肢局部肿胀波及临近的关节,影响肢体功能。护理措施:(1)每30分钟巡视患儿1次,严密观察肿胀程度的变化。(2)患儿平卧位,吸氧。(3)冷敷患肢。(4)如有骨折的应及时复位。(5)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颜色、皮温。如肢体肿胀无明显好转,应及时告知医生,并作好切开引流的准备。Ⅲ度:肿胀继续加重,明显时局部压痛,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护理措施:(1)每15分钟巡视患儿1次,保持平卧位、吸氧。(2)患肢平心脏位置,切忌按摩、抬高、冷敷、热敷等一切措施。(3)20%甘露醇,每4~6小时静脉推注1次,因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内和血管外的液体摄入到血管内,扩充血容量,降低组织压。地塞米松5 mg,每天1次,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改善微循环,准确记录尿量及尿比重,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如肿胀无明显好转,应积极行切开减压术。
2.1.4 体位:一旦确诊,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切忌抬高,以免使动脉压降低,促使小动脉关闭而加重组织缺血。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
2.1.5 感觉及运动的观察:石膏固定患儿需严密观察肢端血供的情况,和健侧比较,如发现患侧肢端发绀、青紫、皮温低、肿胀明显等,且患儿主诉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拆开石膏、抬高患肢改善血液循环。如患儿手或足呈屈曲状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肌力减弱,不能主动活动,肢体麻木,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且被动牵伸指(趾)时有剧烈的疼痛,则表明肌缺血,需立即拆除石膏改为小夹板固定,静脉可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2.1.6 术前准备:入院后常规记录各项血、尿标本的检验时间和结果,以便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术前检查:常规行肝功、肾功、出凝血时间、血常规、摄X线片等。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防术中误吸。术前0.5小时遵医嘱静脉输入抗生素及肌内注射阿托品。入手术室前嘱患儿排空大小便。
2.1.7 用药护理:在患儿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期间,应选用较粗血管,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防止渗入皮下组织,观察脱水剂治疗效果,患肢症状有无改善。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未清醒前护理: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仰卧位、肩背部垫一软枕。给予面罩给氧,备吸痰器于床旁,以防止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痰液黏稠的患儿可配合高频振动雾化吸入后拍背;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向家长交代患儿术中的情况及麻醉未清醒前的注意事项,加强巡视患儿。
2.2.2 术后肢端血运的观察:术后还应观察肢体动脉搏动和肢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疼痛、麻木未明显好转反而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耽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2.2.3 石膏护理:石膏未完全干时要用手掌托住,避免石膏上压出手指的凹陷,此时向内压迫可造成皮肤溃疡,严重者可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或组织坏死。石膏塑性后,要保持其清洁干燥,因石膏受潮后易变形,致骨折固定不牢固。
2.2.4 伤口的观察及预防感染: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儿进行切开减压术后,其伤口渗液较多,护士应主动配合医生每天为患儿伤口换药1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注意引流通畅。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量、性质、及颜色。必要时取伤口渗出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伤口以生理盐水棉球清洗,10%氯化钠灭菌溶液或50%硫酸镁灭菌溶液湿敷伤口,以减轻患肢水肿和伤口渗出,并盖上无菌敷料,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不宜加压包扎,术后注意抬高患肢。10天左右作伤口二期缝合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远离患肢输液,合理使用抗生素,适当输血及血浆、白蛋白以预防伤口渗出液过多而引起低蛋白血症。
上一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5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15例十二指肠瘘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