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而形成在血浆中占白蛋白的70%左右[4]。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 d,所以GSP可反映患者过去2周~3周平均血糖水平,在反应血糖控制效果上比HbA1c敏感,但是测定GSP监测的是短期血糖的改变,因此两者应结合应用而不是替代。两者均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来监测糖尿病患者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 FBG主要反映测量时的血糖水平,受患者的用药(降血糖类药物)、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糖尿病并发症往往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因此一次或几次的FBG不能准确反映糖尿病病情,也不能反映并发症情况。HbA1c及GSP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指标,由于人体一天中的血糖含量变化很大,业已证明目前常规的血糖含量检测结果,不有有效地监控和反映机体中长期血糖状况。因此两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并发症的发现。
2. 检测的意义
2.1 DM的诊断 GSP反映一段时间内机体Glu代谢情况,在体内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应急情况时,机体正常调节机制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Glu升高。即非DM个体,在此时可出现高Glu,难于与DM 鉴别。结合GSP水平,判断高Glu是暂时性或持续性,从而确定DM是否存在;
2.2 DM的控制指标 由于GSP测定与FBG测定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5] ,GSP的半衰期较短(17-19d),其值能有效地反映患者过去2-3周内平均Glu控制水平,对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2.3 可防止DM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的发生;
2.4 可以作为DM普查及诊断的理想指标[1]。
2.5 随着指尖毛细血管GSP自我监测仪研究开发,将成为DM病员掌握自己病情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GSP测定尚不能代替单糖的测定,只能作为DM的中短期监控指标。它的浓度与血糖水平成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日间变异小。它的测定不受进食、运动、机体状况、即时血糖的影响。由于血浆蛋白的半衰期为17~20天,故GSP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1~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较短时期内血糖浓度变化的不足。GSP的测定快速而价廉(化学法),是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可达80%~90%。与国内有关报道观点相一致[6]。当蛋白浓度发生变化时,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异常蛋白血症或急性时相反应之后患者,GSP结果会受影响[7]。标本溶血对GSP的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血清中1 g/L的血红蛋白可导致GSP测定结果增高0.6 mmol/L左右[4]。
3. 糖化血红蛋白(GHb)
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一部分血红蛋白。GHb是经过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结合形成的产物。 GHb和成人血红蛋白的主要区别在于,HbA和B链N端与葡萄糖分子相连接。在外周血液中GHb以HbA1c为主要成分其生成多少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有直接关系,Glu浓度增高,GHb也随之增多;Glu浓度下降,GHb亦随之下降,所以GHb可以间接反映现Glu浓度的变化。所以GHb可以间接反映现有血糖浓度变化。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国外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指标”。
GHb的特点
3.1 能反映进去1-2个月间的平均Glu值。这是因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d,平均60d,在红细胞存活的过程中,血中葡萄糖浓度会有一定的波动,红细胞越接近死亡,其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接触时间也就越长,则GHb含量就越高,在红细胞平均寿命一半时段中所测得的平均Glu值与GHb最吻合;
3.2 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这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DM患者的GHb的水平为4-6%。DM患者GHb的水平降低至8%以下,DM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若GHb>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Glu,会发生DM 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至少应控制在小于或等于7%时,才有利于防止慢性并发症,如果大于8%(包括8%)则意味着需要加强血糖控制。
3.3 易受年龄、异常Hb等因素的干扰;不能反映近期Glu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