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按规定缴费的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
由于个人账户中没有资金,使目前在职职工(包括实施个人账户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和实施个人账户制度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退休后,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在没有其他资金来源进行充实的情况下,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的个人账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账户一代一代往下传。其个人账户的实质只能被称之为“名义账户”。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养老金现收现付为资金筹集模式的受益基准制中,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是一种隐性负债,通过调整退休年龄,给付标准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债务规模。而空账户形成的则是政府对职工的显性负债,负债规模也更具有刚性。对这种负债也没有任何对其他人的债权来保证。因此是非常危险的。随着退休人员比例大幅度增加,体制内抚养率迅速提高,养老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而养老金支出又必须通过企业缴费解决,从而使得企业所承担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在单位保障情况下,主要是一些老企业不堪重负,而在统筹体制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则是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承担越来越高的缴费压力。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养老保障体系的安全也无法保证。
对于必然出现的空账问题。有关方面的设想是通过提高个人和企业缴费逐步将“空账”充实。很显然,在目前企业已不堪重负并且退休人员比例(体制内抚养率)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寄希望于扩大统筹的覆盖面,将实施范围扩大到目前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领域,以降低抚养率。这一思路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明显存在负担转嫁问题,这种努力很难实现;其二、即使使用强制手段使各种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统筹体系,也姑且不考虑这会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陆续进入老年后,政府则必须兑现对他们的养老金承诺。届时仍不免会再现支付危机,而且是更大的危机,因为养老保障体系的负债数量较目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种思路的实质只是将发生危机的时间推迟。事实上,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这一方案究竟能够支撑多久?
其三、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虽然进行了退休费用的统筹,但统筹层次很低,只在市、县一级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总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比如一些老企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与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地区相比,养老负担的差距就很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企业也难以进行平等竞争。另一方面,虽然进行了养老费用统筹,但很多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仍然由企业承担。企业无法成为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这种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现今的社会养老保障方案关于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适当降低养老金替代率,通过加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有关的矛盾能有部分缓解,新的统一制度方案仍然不能为当期紧迫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供帮助,也无法保证长期的养老安全,更不用说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提供应有的制度保证了。在人口老龄化和抚养率迅速提高、整个国有经济普遍效益不佳的背景下。出现财务危机将难以避免。
三、新体制建设中需要改进的两个问题
在有效解决旧体制遗留问题、基本的目标模式等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新的体制应如何组织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通过对以上相关问题的分析,在新体制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予以改进:
1、如何解决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建立何种模式的养老保障体制
由于国家对于老职工存在着隐性养老金负债,因此必然涉及到老职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下述方案予以解决:
对于统一养老保障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可由政府向职工的个人账户拨付一种专门的有息债券,作为对老职工养老金权益的补偿。当某一职工在某一养老保障机构参保后,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即付给该机构一定的政府有息债券。归人职工个人账户。待职工退休时,养老保障机构将有息债券按照一定的实际回报率向政府兑现,并提供给职工。由于这种有息债券只需要政府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分批兑现,因此财政的压力也不是过分沉重。这样,便可以有效地解决对老职工的隐性养老金负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