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资金主要来源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来分析,其特征如下:1是各类贷款向盈利较大的、参加过信用评级的、营业额高的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倾斜,这些企业所获贷款的比重分别占到80.4%,79.3%、76.1%和70.5%,大大高于平均值;2是各类贷款明显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和次发达地区企业各类贷款占全国份额的60.3%,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进展22.5%;3是严重亏损企业的资金来源竟有高达90%是贷款,这势必加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值得加以关注
(2)主要融资渠道、方式和影响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因素
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于商业银行。2001年在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9条主要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比居各渠道之首,高达73%,第2位的农村信用社在各渠道中占16.76%,第3位的民间借贷占14.6%,占压其他企业资金比率达到14.3%,居第4位。
在融资方式上,抵押和担保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1998年以来,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含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经很少。调查发现,样本中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分别占获得银行贷款的66.6%和38.9%,信用贷款的比例仅为22.8%。这种情况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行业和不同盈亏状况的企业中没有差别。
在调查中,中小企业回应向其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国家信贷政策,手续繁琐、效率太低,难获得第3方担保,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等。在经济发达地区,国家信贷政策和银行手续繁琐对企业贷款的影响较大,而对严重亏损的企业来说,贷款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资信状况不符合银行要求和难以获得第3方担保。
(3)融资难
调查发现,银行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越来越严格,有51.6%的企业认为获得银行贷款较之前两年更加困难,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亏损及严重亏损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而赢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宽松的多。
在融资期限方面,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1年内的短期流动资金,但调查中回答不能满足流动资金需要的企业占40%以上。
(4)资金问题所导致的经营和发展压抑
IFO等联合项目最后调查了由于资金短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究竟造成了哪些影响。回答见下图
3.2.2根源
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融资难”已经成了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1,对于这1问题的根源,近年来国内已经有大量的文献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3方面:
(1)中小企业内在缺陷与竞争劣势
①中小企业的内在缺陷
中小企业作为1个整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10分突出。但作为个体,则存在1些内在的“缺陷”,比如信息不透明、财务不健全、发展不稳定等。由于这些“缺陷”,金融部门对其贷款会更谨慎,主要表现为贷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企业的真实情况,防范“逆向选择”风险,贷后也要加倍监督,避免企业“道德风险”发生。这使得银行拉长信贷流程和增加审贷环节,影响了放贷的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当银行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过高、交易不经济时、会选择不贷。
上述“缺陷”在各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但它对我国的经济影响要比成熟经济市场大国大得多。因为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缺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点,即:信用信息系统缺位和无严格的惩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借款者很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会利用自身信息上的优势,隐瞒事实真相,在不同银行间作连续的“1次性”博弈,逃废金融债务。而金融机构在知道企业可能会采取“欺骗”的策略后,会被迫选择“不贷”的相应对策。它也可成为目前“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理论缘由。
②中小企业竞争劣势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后端,为大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1旦大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后,往往通过自身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优势将“紧张”转移给中小企业,造成“大中企业感冒,中小企业吃药”状况。所以,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③担保劣势
由于金融机构对特定抵押品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成本通常比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判断的成本低,而且1定程度的抵押担保能够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减少企业的逃债冲动。所以,近年来金融部门在审贷时都加强了对企业担保抵押品的要求。但这却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直接的原由。因为1方面它们实力薄弱、资信度较低,很难争取有担保资格的单位出面为其担保或相互联保;另1方面,它们资产很少,即使拥有少量资产,也难已满足银行的对于抵押物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要求。
针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各地先后成立了多家贷款担保公司,它们部分分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贷款担保机制本身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表现在:
a.担保基金规模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额度,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用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额度,这样就大大的制约了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
b.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有效的风险规避制度尚未形成。贷款担保是1个高风险的行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制度,如提取风险准备金和参与再担保等。但现实是,担保公司盈利还很少,大多没提取风险保证金;再担保公司有的省会已成立,但投保主体不甚广泛。
c.专业技术人员少,运作不规范。表现为:机构人员大多从政府部门分流而来或政府部门员工兼职,专业素质不高;业务流程也基本没设计,具体业务多凭个人经验和感情做。这些都使得公司在对外担保时承受很大的风险。
d.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担保公司从业人员、主管机关看像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担保过程中的行政指令、人情担保难以避免,政府随时撤出担保基金也时有发生,这使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的信任度下降,某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认为担保公司不过是地方政府用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工具。
(2)货币政策紧缩效应与非公企业政策虚位
货币政策紧缩始于2003年,随着国家“管住土地、受尽信贷”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资金陡感紧张。
①货币总量紧缩
受金融调控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与贷款增速明显下降。中央银行为缓解经济中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的压力,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1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力,使银行超额准备额减少,可贷资金下降,企业获得的资金随之削减,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在实施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比大企业大得多。主要原因是:
a.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受到了比4大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深的影响。因为国有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金较为充裕,资产多样化,它们可以通过调整自身资产结构来“对冲”紧缩政策的影响,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原本资金就较紧张,再加上货币紧缩,自然会被迫减少信贷投放。
b.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1。在大企业可选择其他替换融资渠道时,中小企业却无计可施。事实上,中小企业大都与当地银行结成长期融资关系,但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即使中小企业想转向其它银行融资,也很不容易,因为与新银行达成关系需要1个相互了解的过程。
②结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