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性与超越性:初期道教与基督教的差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全部地方神与人物神的神性,是一种相对于君主神性的有限神性。巫师吞并他人产权,这是君主神性所有权原则所不允许的。一些巫师死于世俗强权的刑下,迫使巫术向更高层次的宗教形态转化。
神仙术直接相信个人成仙的可能性,相信人的肉体生命就是不死的终极的存在形式,相信现世肉身的不朽。它以方士的修炼、丹药的服用、导引的伸缩为手段把人引向不朽。现世肉身的成仙,表明神仙家心目中的神并不是超越人的肉身、同人的肉体绝对分隔的上帝本身。这样的神所栖居的世界,不是远离事实性在者构成的现象世界而是彼岸化的事实世界。人的肉体的仙化,就不会是天国的仙化而是在被称为三神山的蓬莱、方丈、瀛洲的仙化。神仙术的称谓本身,告诉了它的信仰方式与信仰内容——人在山中的仙化、人的肉体的长生。根据类比思维,神仙家推出人服用什么实物就有什么特性,金玉的不朽使人不朽。
五德终始说,把由水、木、金、火、土构成的事实世界与由此相生相克而来的人类历史当作永恒的在者。邹子终始五德,土德后继木德、金德、火德、水德。五德相生相克,表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魏承汉,火生土,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为水德;燕承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水生木,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为火德。从魏到秦形成一个历史的循环。这种历史哲学,把水、木、金、火、土的自然变化当作历史运行的根源。因为任何事实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使历史处于循环的前进中。在这种历史哲学看来,人类历史只是由一个自然事实替代另一个的历史,历史的最后目的在循环中被取消了。
谶纬以神的预言神化儒家经典。以谶释五经,以五经章句释谶言,其价值观念的前提为:人类的一切现象是天意的体现;天以历数的方式说明人间历史的更替;五德的终始为现时的强权主体的演变赋予了合理性。汉十二代的谶言,“立公孙”、“当塗高”的谶记,目的都在为一种强权事实代替另一种强权事实给出宗教性的辩护。谶纬不仅是一般平民的宗教信仰,而且是强权主体把自己发展为最高强权所有者的工具。一般平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如果没有另一种力量来解释现世中的苦难,他们就无法生存。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君主神性阐释权的扩张,世俗皇权不断打击谶纬,到隋朝更是接近绝迹了。从以谶释纬到以纬为谶,其中的价值观念,由外在于人的力量的神圣化升华为把自己的祖先的言说的神圣化。
道教在起源上承袭了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讖纬所内含的现世性,这和基督教诞生时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性的精神特质形成鲜明对照。对于盼望的人而言,被盼望的弥赛亚始终存在着和自己的质的差别;按照犹太文化传统,唯有作为创造者的上帝才与人具有质的差别,因为人之外的任何物都和人一样属于上帝的创造物;作为受造物,他们具有一样的规定性。既然这样,要来的弥赛亚在逻辑上一定和上帝相关联,并且应当具有上帝的神性,否则就难以同人相区别;另一方面,他必须和盼望的人相关联,满足盼望者的盼望。换言之,弥赛亚需要有神性的超越性与人性的内在性的规定性。耶稣作为神子与人子的双重身份,正好满足了这种规定性的诉求。在耶稣时代,撒玛利亚妇人说她“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约翰福音4:25)。从这里,我们得知当时连和犹太人处于对立关系的外邦人都有着强烈的弥赛亚意识,何况耶稣诞生的犹太社群。施洗约翰曾经差遣门徒去问耶稣是否就是要来的那一位(路加福音7:18-23),便是明证。弥赛亚的超越性,从而赋予信仰耶稣为弥赛亚的初期基督教以超越性。
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称之为《旧约》),如以赛亚书中的下列经文12:1-7,49:1-9,50:4-11,52:13-53:12,强调弥赛亚(受膏者)为“耶和华的仆人”形象,预言弥赛亚既有仆人的样式,又有祭司、君王的职分,告诉犹太人那“受膏者”最终要来拯救以色列人。正统的犹太教认为:弥赛亚要在耶路撒冷作王,重建圣殿,设立祭司、祭祀制度。尽管这种盼望具有一定的现世性内涵,但是,弥赛亚作为耶和华的仆人,因着耶和华的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的品质。新约作者以及耶稣的跟随者,把受圣灵感孕而生的耶稣当作弥赛亚,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膏抹的那一位。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称弥赛亚将实现在如同摩西一样的人身上,马太、路加都列出弥赛亚的家谱出自君王大卫的谱系。耶稣承认自己就是基督(弥赛亚),但为了不被群众误解为一位政治上的解放者,他更多使用“人子”的称谓。使徒彼得、保罗指出:耶稣的复活,证实他就是弥赛亚。在初期的基督徒看来,耶稣应验了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是他们盼望中的弥赛亚。耶稣带来的信息,是他为罪人承受了上帝可怕的审判。他受膏成为先知,引导基督徒进入真理,作为祭司为基督徒代求、作为君王统治他们。
从耶稣时代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以及耶稣的门徒称他为弥赛亚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期基督教为什么带着超越性特质的一个原因。正是耶稣作为被盼望的弥赛亚的到来以及他复活升天应许基督徒他必再来的事件,产生出初期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末世论教义。末世论又是初期基督教超越性的必然结果。“末世论所论述的是关于世界末了的事,那时上帝要结束现今的时代。在耶稣的时代,大多数犹太人的思想都是末世性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自己是活在时代的边缘,上帝即将进入历史之中结束现今的时代,并且开创未来的时代。”[②]初期的信徒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理解为末世,即以耶稣的受难、复活、圣灵降临为标志的已经开始(already)的新时代到尚未完成(not yet)的以他的再来为标志的今世完全结束的时代,是今世的结束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时代。他们 “活在两个时代之间——亦即末世的开始和末世的完成之间。在守圣餐时,他们宣告‘主的死直到他再来’(林前11:26),以庆祝他们是活在末世。他们已经晓得上帝白白赐予完全的赦免,但他们尚未完全(腓3:10-14)。他们已经胜过死亡(林前3:21),但他们仍然会死(腓3:20-21)。他们已经活在圣灵里,但他们仍然活在会遭受撒旦攻击的世界中(例如:弗6:10-17)。他们已经被称为义而且不会被定罪(罗8:1),但未来仍然有审判(林后5:10)。他们是上帝未来的子民;他们已经受未来的统治。他们知道未来的恩惠,并根据其价值而活,但他们与我们一样,仍然必须在现今的世界里将这些恩惠和价值活出来。”[③]事实上,今天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生活在末世的时代,生活在耶稣的第一次来临与第二次来临之间的末世时代。只要基督没有再来,基督徒便在此世充满盼望,充满一种对基督再来的超越性的渴望。
巫术与神仙术为道教指明了信仰的方式,五德终始说为道教设定了信仰的范围。谶纬把道教纳入日常生活宗教化的文化传统。墨子学派涉及天、鬼、幻术,也是道教思想的渊源之一。道教这种现世的宗教,事实世界是它的彼岸世界,过去的经典是它的经典的思想发源地。在本质上最接近于道教的莫过于道家。道家以天地阴阳气这些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存在,以人的长生为学术使命。这离道教的肉体成仙学说只隔一步之遥了。难怪道教以老子为祖宗!道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学、神仙术、巫术、五德终始说,这由它追求肉体生命的长生的现世目的所决定,反过来又加深了它的现世性。从历史演进看,巫术是原始人的宗教,神仙术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宗教,谶纬是东汉后期的宗教,五德终始说是关于它们的思维方式的宗教,道教是这些宗教的高级形式。
2.从创立者的信仰与政治态度方面审视
初期道教
神仙术直接相信个人成仙的可能性,相信人的肉体生命就是不死的终极的存在形式,相信现世肉身的不朽。它以方士的修炼、丹药的服用、导引的伸缩为手段把人引向不朽。现世肉身的成仙,表明神仙家心目中的神并不是超越人的肉身、同人的肉体绝对分隔的上帝本身。这样的神所栖居的世界,不是远离事实性在者构成的现象世界而是彼岸化的事实世界。人的肉体的仙化,就不会是天国的仙化而是在被称为三神山的蓬莱、方丈、瀛洲的仙化。神仙术的称谓本身,告诉了它的信仰方式与信仰内容——人在山中的仙化、人的肉体的长生。根据类比思维,神仙家推出人服用什么实物就有什么特性,金玉的不朽使人不朽。
五德终始说,把由水、木、金、火、土构成的事实世界与由此相生相克而来的人类历史当作永恒的在者。邹子终始五德,土德后继木德、金德、火德、水德。五德相生相克,表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魏承汉,火生土,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为水德;燕承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水生木,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为火德。从魏到秦形成一个历史的循环。这种历史哲学,把水、木、金、火、土的自然变化当作历史运行的根源。因为任何事实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使历史处于循环的前进中。在这种历史哲学看来,人类历史只是由一个自然事实替代另一个的历史,历史的最后目的在循环中被取消了。
谶纬以神的预言神化儒家经典。以谶释五经,以五经章句释谶言,其价值观念的前提为:人类的一切现象是天意的体现;天以历数的方式说明人间历史的更替;五德的终始为现时的强权主体的演变赋予了合理性。汉十二代的谶言,“立公孙”、“当塗高”的谶记,目的都在为一种强权事实代替另一种强权事实给出宗教性的辩护。谶纬不仅是一般平民的宗教信仰,而且是强权主体把自己发展为最高强权所有者的工具。一般平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如果没有另一种力量来解释现世中的苦难,他们就无法生存。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君主神性阐释权的扩张,世俗皇权不断打击谶纬,到隋朝更是接近绝迹了。从以谶释纬到以纬为谶,其中的价值观念,由外在于人的力量的神圣化升华为把自己的祖先的言说的神圣化。
道教在起源上承袭了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讖纬所内含的现世性,这和基督教诞生时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性的精神特质形成鲜明对照。对于盼望的人而言,被盼望的弥赛亚始终存在着和自己的质的差别;按照犹太文化传统,唯有作为创造者的上帝才与人具有质的差别,因为人之外的任何物都和人一样属于上帝的创造物;作为受造物,他们具有一样的规定性。既然这样,要来的弥赛亚在逻辑上一定和上帝相关联,并且应当具有上帝的神性,否则就难以同人相区别;另一方面,他必须和盼望的人相关联,满足盼望者的盼望。换言之,弥赛亚需要有神性的超越性与人性的内在性的规定性。耶稣作为神子与人子的双重身份,正好满足了这种规定性的诉求。在耶稣时代,撒玛利亚妇人说她“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约翰福音4:25)。从这里,我们得知当时连和犹太人处于对立关系的外邦人都有着强烈的弥赛亚意识,何况耶稣诞生的犹太社群。施洗约翰曾经差遣门徒去问耶稣是否就是要来的那一位(路加福音7:18-23),便是明证。弥赛亚的超越性,从而赋予信仰耶稣为弥赛亚的初期基督教以超越性。
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称之为《旧约》),如以赛亚书中的下列经文12:1-7,49:1-9,50:4-11,52:13-53:12,强调弥赛亚(受膏者)为“耶和华的仆人”形象,预言弥赛亚既有仆人的样式,又有祭司、君王的职分,告诉犹太人那“受膏者”最终要来拯救以色列人。正统的犹太教认为:弥赛亚要在耶路撒冷作王,重建圣殿,设立祭司、祭祀制度。尽管这种盼望具有一定的现世性内涵,但是,弥赛亚作为耶和华的仆人,因着耶和华的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的品质。新约作者以及耶稣的跟随者,把受圣灵感孕而生的耶稣当作弥赛亚,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膏抹的那一位。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称弥赛亚将实现在如同摩西一样的人身上,马太、路加都列出弥赛亚的家谱出自君王大卫的谱系。耶稣承认自己就是基督(弥赛亚),但为了不被群众误解为一位政治上的解放者,他更多使用“人子”的称谓。使徒彼得、保罗指出:耶稣的复活,证实他就是弥赛亚。在初期的基督徒看来,耶稣应验了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是他们盼望中的弥赛亚。耶稣带来的信息,是他为罪人承受了上帝可怕的审判。他受膏成为先知,引导基督徒进入真理,作为祭司为基督徒代求、作为君王统治他们。
从耶稣时代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以及耶稣的门徒称他为弥赛亚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期基督教为什么带着超越性特质的一个原因。正是耶稣作为被盼望的弥赛亚的到来以及他复活升天应许基督徒他必再来的事件,产生出初期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末世论教义。末世论又是初期基督教超越性的必然结果。“末世论所论述的是关于世界末了的事,那时上帝要结束现今的时代。在耶稣的时代,大多数犹太人的思想都是末世性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自己是活在时代的边缘,上帝即将进入历史之中结束现今的时代,并且开创未来的时代。”[②]初期的信徒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理解为末世,即以耶稣的受难、复活、圣灵降临为标志的已经开始(already)的新时代到尚未完成(not yet)的以他的再来为标志的今世完全结束的时代,是今世的结束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时代。他们 “活在两个时代之间——亦即末世的开始和末世的完成之间。在守圣餐时,他们宣告‘主的死直到他再来’(林前11:26),以庆祝他们是活在末世。他们已经晓得上帝白白赐予完全的赦免,但他们尚未完全(腓3:10-14)。他们已经胜过死亡(林前3:21),但他们仍然会死(腓3:20-21)。他们已经活在圣灵里,但他们仍然活在会遭受撒旦攻击的世界中(例如:弗6:10-17)。他们已经被称为义而且不会被定罪(罗8:1),但未来仍然有审判(林后5:10)。他们是上帝未来的子民;他们已经受未来的统治。他们知道未来的恩惠,并根据其价值而活,但他们与我们一样,仍然必须在现今的世界里将这些恩惠和价值活出来。”[③]事实上,今天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生活在末世的时代,生活在耶稣的第一次来临与第二次来临之间的末世时代。只要基督没有再来,基督徒便在此世充满盼望,充满一种对基督再来的超越性的渴望。
巫术与神仙术为道教指明了信仰的方式,五德终始说为道教设定了信仰的范围。谶纬把道教纳入日常生活宗教化的文化传统。墨子学派涉及天、鬼、幻术,也是道教思想的渊源之一。道教这种现世的宗教,事实世界是它的彼岸世界,过去的经典是它的经典的思想发源地。在本质上最接近于道教的莫过于道家。道家以天地阴阳气这些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存在,以人的长生为学术使命。这离道教的肉体成仙学说只隔一步之遥了。难怪道教以老子为祖宗!道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学、神仙术、巫术、五德终始说,这由它追求肉体生命的长生的现世目的所决定,反过来又加深了它的现世性。从历史演进看,巫术是原始人的宗教,神仙术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宗教,谶纬是东汉后期的宗教,五德终始说是关于它们的思维方式的宗教,道教是这些宗教的高级形式。
2.从创立者的信仰与政治态度方面审视
初期道教
上一篇:他者政治的宗教逻辑
下一篇:关于若干哲学、逻辑观点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