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性与超越性:初期道教与基督教的差异(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从信仰目的上分为五斗米道、太平道,从信仰方式上分为金丹派、符箓派,从思想渊源上分为灵宝派、上清派、正一道(实为后期五斗米道),因创立者不同分为天师道、帛家道。太平道出自《太平经》关于“太平”的解释。“太”为大如天生万物,“平”如地养万物,“太平”就是以万物的存在为理想使每个人生存下去。个人肉体生命的生存、现世人生的存在,是太平道的内在信仰。任何人的价值,在事实性上平等。太平道以九节杖为符祝,教导病人叩头思过,饮用符水。得病日浅的人信道,不愈的人不信道(见裴松之《三国志·魏志》注引)。肉体生命的变化,是太平道徒衡量一个人信教的尺度。生存的冲动代替了神性的宗教冲动。创始人张角利用谶语,以一种新的事实性的皇权秩序黄天代替苍天,封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自称天公将军。天的至高无上性,治御着地和人的行动。张角是这个天、地、人秩序的宗主。在公元184年的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中,太平道依凭的原则仍然是宗法君主神性所有权的原则。这种原则作为一种原则力量的有限性,注定了它所引导的事实在时间中的有限性存在。
太平道信仰肉体生命本能共在的不朽,五斗米道信仰现世人生本能生存的不朽。《太平经》设定的拯救现世人生的信仰目的,呼唤这种信仰在现实中的实践,这是出现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原因。四川的张陵(亦称张道陵)得授《太清》、《太玄》、《正一》、《太平洞极经》、《五斗经》,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他自命“太清玄元”。五斗米道的命名本身,就显现着现世性的品格。它根据的《太平经》是过去的现世性经典,崇拜的老子是过去的现世性在者。交纳五斗米是人入教的条件。教徒为米贼,张陵为五斗米师。纵然五斗米道同《五斗经》有联系,其中也内含延年益寿、长生保命、护命全身的现世目的性。用“义米”、“义肉”、“义舍”拯救人的肉体生命,以实物性的东西拯救人的事实性存在。张陵用祷祝、刻鬼的方式传教,以符水治病;张衡(张陵之子)设祭酒传授《道德经》,用鬼吏为病人请祷,建净室让病人思过;张鲁(张衡之子)称初学道的人为鬼卒,受箓已久的人为祭酒,在汉中推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不置长吏,在路上准备米、肉,使行人量腹自取。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宣扬鬼神崇拜,画符念咒为人的肉体生命祈祷。由于上述特性,五斗米道在张鲁时完全演变为一种现实的宗教组织。以米这种实物性在者为信仰手段,必然以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为人生的最高信仰。另外,经箓印剑象征五斗米道,其继承根据现世的宗法原则,人若不是张家的宗族子孙便没有授剑的资格。张陵为天师,长子衡为嗣师,衡长子鲁为系师(《三国志·张鲁传》)。在这个意义上,五斗米道为张氏一家的宗教,内含肉体生命现世血缘延续的特质。张鲁割据汉中30余年,于公元215年向曹操投降。
在南方,宫崇所献神书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根本,人的肉体生命的延续、宗法国家的兴旺是它的主要内容。于吉在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符水拯救他人。现世宗教,不仅是早期道教的特征,而且是道教徒们的生存原则。被巫鬼迷惑的谋主孙秀,为赵王伦立别廟,在嵩山穿羽衣伪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阐释伦因福长生的必然性。孙恩的叔父孙泰,为江南地区世传天师道杜子恭的弟子。百姓倾家荡产,进献子女以求福庆、把孙泰当作神。他“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晋书·孙恩传》),为司马道子所诛灭。他给与信徒的,不是心灵的安慰而是更多的财产和子女的期待。孙恩自号征东将军,其党为“长生人”。他在逃命途中,把婴儿盛在囊簏投入水中登仙堂,起义失败后赴海自沉被妖党妓妾谓为“水仙”。
魏晋时传说帛和写作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主体的《三皇文》,召唤天、地、人的价值,修道成仙,炼丹治病。上清派以行气、叩齿、咽液、固精等机械性操作方法追求肉体生命的仙化,相信人朗诵《上清大洞真精》一万次便成仙。灵宝派道教,要在现世人生中实践肉体生命的不朽,把道教的信仰从道士阶层引向民众阶层,倡导诵经去恶言、礼拜禁淫身、思神去贪心的修行方法。犍为民陈瑞用鬼道惑民,入道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自称天师(《华阳国志》卷八)。青城山天师道首领范长生支持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301),建立成汉政权(304-347)。由此可见,初期道教的创立者们,除了对现世皇权大多采取对立的态度外,便是追求肉体生命现世的长生不朽。
在事实上最有力量通向现世人生不朽的道教流派,是符箓派与金丹派。符箓、咒语的符号性功能,使人的肉体生命不受各种邪恶势力的伤害,从而保证现世人生的完善性。在葛洪(283-363)这个金丹派的集大成者看来,只要服食金丹,人就能够实现肉体生命的不朽永生。现世人生的不朽是金丹派的基本信仰,通向这种不朽境界的手段是服用在地中不腐朽的金丹。今世的长生而不是来世的升天,今日的不朽而不是明日的轮回,这正是金丹派道教对它的信徒的理想承诺。葛洪以事实的力量,论证肉体生命仙化的必然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人无能认识万能的仙人;人不能因为没有见过仙人就说世间没有仙人。
现世宗教是现世信仰的产物,现世的信仰方式需要现世的信仰目的。葛洪选择服丹、行气,使人的有限的肉体生命无限化。金丹千古不变的聚合力使人永生,守气能延年。他指责符水只能却鬼避邪,把导引、屈伸、符箓看作有限的信仰手段。
作为世俗的宗教,道教把自己的品性世俗化、坚持改革世俗生活。然而,人只有在精神中才是独立面对虚无的存在,只有在自我生存中才能创造自己的人格。一旦以肉体生命为不朽的对象,人就得在人与人的社会伦理共在关系中谋求自我完善。所以,葛洪说人成仙必须积善行立大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他对现世皇权采取合作的态度。
“玄”、“道”观念,是葛洪追问世界的终极形式的创造物。玄在万物中。乾尊坤卑、云行雨施,都是由于玄的作用。“玄”这个事实性在者的有限性,葛洪进而认同传统的终极性在者——道——的本源涵义。玄、道是唯一的在者,玄又名“玄一”。他在君的扶持下兴盛道教,不赞成无君主之论,控告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要求君主以法止息和世俗皇权对抗的人。这种把道教的命运自觉交给世俗皇权,也是道教内在本质的需要。
道教在北魏演变为官方的信仰。作为个体生命生存以及在历史上功能的有限性,北魏统治者追寻超越有限性的方式。魏太祖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以求不老。拓跋珪、拓跋嗣父子因服用长生药物被毒死,这并不能阻止其他人努力追求关于自己存在的永恒性的可能性的理想。魏世祖继位后,器用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寇谦之(363-448)自称接受太上老君的启示,取得天师职位,革除三张伪法、租米钱税、男女合气之术,倡导礼度,主张服食闭练的新教义。他创建政教合一的“人鬼之政”,以天师为国师,世俗的魏世祖拓跋焘为泰平真君,命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做真君种民。他清除父死子继的天师道诸官的世袭制度,以诵诫建功礼拜领悟长生要诀。男女不一定要到山林园泽中去、在家中也能为真君种民。这些不死的人,服从圣帝仁君的指点、三古妙法的启示、真仙上示的个人意志。
同时,南朝陆修静(406-473)、陶弘景(456-536)在世俗皇权庇护下把道教引向世俗化的层面。陶氏以世俗的等级观念规定神仙世界,仿佛神圣者的世界同人间一样真品有差、仙人有别。两人的生存态度,就是对天师道的现世本质的最好注释。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初期道教除了追求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外,其次就是要在现世建立肉体
太平道信仰肉体生命本能共在的不朽,五斗米道信仰现世人生本能生存的不朽。《太平经》设定的拯救现世人生的信仰目的,呼唤这种信仰在现实中的实践,这是出现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原因。四川的张陵(亦称张道陵)得授《太清》、《太玄》、《正一》、《太平洞极经》、《五斗经》,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他自命“太清玄元”。五斗米道的命名本身,就显现着现世性的品格。它根据的《太平经》是过去的现世性经典,崇拜的老子是过去的现世性在者。交纳五斗米是人入教的条件。教徒为米贼,张陵为五斗米师。纵然五斗米道同《五斗经》有联系,其中也内含延年益寿、长生保命、护命全身的现世目的性。用“义米”、“义肉”、“义舍”拯救人的肉体生命,以实物性的东西拯救人的事实性存在。张陵用祷祝、刻鬼的方式传教,以符水治病;张衡(张陵之子)设祭酒传授《道德经》,用鬼吏为病人请祷,建净室让病人思过;张鲁(张衡之子)称初学道的人为鬼卒,受箓已久的人为祭酒,在汉中推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不置长吏,在路上准备米、肉,使行人量腹自取。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宣扬鬼神崇拜,画符念咒为人的肉体生命祈祷。由于上述特性,五斗米道在张鲁时完全演变为一种现实的宗教组织。以米这种实物性在者为信仰手段,必然以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为人生的最高信仰。另外,经箓印剑象征五斗米道,其继承根据现世的宗法原则,人若不是张家的宗族子孙便没有授剑的资格。张陵为天师,长子衡为嗣师,衡长子鲁为系师(《三国志·张鲁传》)。在这个意义上,五斗米道为张氏一家的宗教,内含肉体生命现世血缘延续的特质。张鲁割据汉中30余年,于公元215年向曹操投降。
在南方,宫崇所献神书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根本,人的肉体生命的延续、宗法国家的兴旺是它的主要内容。于吉在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符水拯救他人。现世宗教,不仅是早期道教的特征,而且是道教徒们的生存原则。被巫鬼迷惑的谋主孙秀,为赵王伦立别廟,在嵩山穿羽衣伪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阐释伦因福长生的必然性。孙恩的叔父孙泰,为江南地区世传天师道杜子恭的弟子。百姓倾家荡产,进献子女以求福庆、把孙泰当作神。他“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晋书·孙恩传》),为司马道子所诛灭。他给与信徒的,不是心灵的安慰而是更多的财产和子女的期待。孙恩自号征东将军,其党为“长生人”。他在逃命途中,把婴儿盛在囊簏投入水中登仙堂,起义失败后赴海自沉被妖党妓妾谓为“水仙”。
魏晋时传说帛和写作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主体的《三皇文》,召唤天、地、人的价值,修道成仙,炼丹治病。上清派以行气、叩齿、咽液、固精等机械性操作方法追求肉体生命的仙化,相信人朗诵《上清大洞真精》一万次便成仙。灵宝派道教,要在现世人生中实践肉体生命的不朽,把道教的信仰从道士阶层引向民众阶层,倡导诵经去恶言、礼拜禁淫身、思神去贪心的修行方法。犍为民陈瑞用鬼道惑民,入道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自称天师(《华阳国志》卷八)。青城山天师道首领范长生支持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301),建立成汉政权(304-347)。由此可见,初期道教的创立者们,除了对现世皇权大多采取对立的态度外,便是追求肉体生命现世的长生不朽。
在事实上最有力量通向现世人生不朽的道教流派,是符箓派与金丹派。符箓、咒语的符号性功能,使人的肉体生命不受各种邪恶势力的伤害,从而保证现世人生的完善性。在葛洪(283-363)这个金丹派的集大成者看来,只要服食金丹,人就能够实现肉体生命的不朽永生。现世人生的不朽是金丹派的基本信仰,通向这种不朽境界的手段是服用在地中不腐朽的金丹。今世的长生而不是来世的升天,今日的不朽而不是明日的轮回,这正是金丹派道教对它的信徒的理想承诺。葛洪以事实的力量,论证肉体生命仙化的必然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人无能认识万能的仙人;人不能因为没有见过仙人就说世间没有仙人。
现世宗教是现世信仰的产物,现世的信仰方式需要现世的信仰目的。葛洪选择服丹、行气,使人的有限的肉体生命无限化。金丹千古不变的聚合力使人永生,守气能延年。他指责符水只能却鬼避邪,把导引、屈伸、符箓看作有限的信仰手段。
作为世俗的宗教,道教把自己的品性世俗化、坚持改革世俗生活。然而,人只有在精神中才是独立面对虚无的存在,只有在自我生存中才能创造自己的人格。一旦以肉体生命为不朽的对象,人就得在人与人的社会伦理共在关系中谋求自我完善。所以,葛洪说人成仙必须积善行立大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他对现世皇权采取合作的态度。
“玄”、“道”观念,是葛洪追问世界的终极形式的创造物。玄在万物中。乾尊坤卑、云行雨施,都是由于玄的作用。“玄”这个事实性在者的有限性,葛洪进而认同传统的终极性在者——道——的本源涵义。玄、道是唯一的在者,玄又名“玄一”。他在君的扶持下兴盛道教,不赞成无君主之论,控告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要求君主以法止息和世俗皇权对抗的人。这种把道教的命运自觉交给世俗皇权,也是道教内在本质的需要。
道教在北魏演变为官方的信仰。作为个体生命生存以及在历史上功能的有限性,北魏统治者追寻超越有限性的方式。魏太祖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以求不老。拓跋珪、拓跋嗣父子因服用长生药物被毒死,这并不能阻止其他人努力追求关于自己存在的永恒性的可能性的理想。魏世祖继位后,器用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寇谦之(363-448)自称接受太上老君的启示,取得天师职位,革除三张伪法、租米钱税、男女合气之术,倡导礼度,主张服食闭练的新教义。他创建政教合一的“人鬼之政”,以天师为国师,世俗的魏世祖拓跋焘为泰平真君,命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做真君种民。他清除父死子继的天师道诸官的世袭制度,以诵诫建功礼拜领悟长生要诀。男女不一定要到山林园泽中去、在家中也能为真君种民。这些不死的人,服从圣帝仁君的指点、三古妙法的启示、真仙上示的个人意志。
同时,南朝陆修静(406-473)、陶弘景(456-536)在世俗皇权庇护下把道教引向世俗化的层面。陶氏以世俗的等级观念规定神仙世界,仿佛神圣者的世界同人间一样真品有差、仙人有别。两人的生存态度,就是对天师道的现世本质的最好注释。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初期道教除了追求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外,其次就是要在现世建立肉体

上一篇:他者政治的宗教逻辑
下一篇:关于若干哲学、逻辑观点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