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义与意谓——理解弗雷格(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语言的层面上表达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仍然表达了对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揭示量词的意义,这样的关系得到了清晰的刻画。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上述引文的第二句话,即概念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可以化归为对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申一步,语言中时常有量词不出现的情况,比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固然可以仅仅从语法的层面上理解这句话,但是根据弗雷格的思想,这句话所表达的涵义仍然可以划归为对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参见王路,2000年,第106页)
四、几个疑难问题
以上从涵义与意谓的区别出发,解释了如何理解弗雷格的一些思想。除此之外,还有一
些疑难问题,这里我仅说明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其一,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意谓》中用了很大篇幅解释从句,而且主要是通过举例的
方式说明。特别是,他认为从句的意谓不是真值,而是思想。对此,人们的疑问是很大的。
前面我们说过,弗雷格从涵义和意谓的区别出发来探讨句子,并且重点是在对句子的意
谓的说明上。因此,他实际上是对句子的真值情况作出解释。应该看到,弗雷格这是基于一
阶谓词理论,对句子提出语义说明。由于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外延的和二值的,而日常表
达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因此当弗雷格希望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说明时自然遇到许多问
题。从句就是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种情况。直观上说,从句的涵义是不是它的思想呢?从句的
意谓是不是它的真值呢?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用一阶逻辑是无法处理
的。弗雷格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今天的逻辑成果出
发,我们可以看到,弗雷格的这部分探讨涉及非常丰富的内容,至少包括命题态度、索引
词、条件句这三类。前两部分内容相当于今天内涵逻辑处理的东西,后一部分探讨则属于条
件句逻辑。弗雷格没有今天条件句逻辑和内涵逻辑的成果,因此没有能够以系统的方式对这
些情况进行处理。但是他看出了这里的问题,而且以他对涵义和意谓的区分,说明从句的意
谓不是真值,而是思想;从句的涵义不是思想,而只是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他不仅指出了
从句存在的问题,而且从涵义和意谓的角度,对从句进行了说明。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
到,弗雷格主要说明的还是从句的意谓。而且他探讨从句的最终结果依然是要说明,“为什
么把一个从句代之以另一个具有同样真值的句子并不总是损害整个主从复合句的真值”(弗
雷格,1994年,第112页)。
其二,弗雷格在《思想》一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探讨“我受伤了”。虽然他的说明详细而
清楚,但是直观上仍然给人以烦琐的感觉,使人们不太明白这样的讨论的重要性。这里的问
题恰恰在于出现了索引词,因而涉及到内涵语境的问题。比如,“我是哲学家”这句话,亚
里士多德说就是真的,而侯宝林说就是假的。弗雷格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对
这样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他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的结论:思想是我们借以考虑真的东西。
其三,弗雷格探讨“马这个概念不是概念”。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牵涉到翻译。“马”是
概念词,它的意谓是概念。但是为什么“马这个概念”会不是概念呢?同样,“数”是概念
词,它的意谓是概念,可是为什么“4这个数”就不是概念了呢?在德文中,这两个表达都
是以定冠词打头的(而中文只能以“这个”来表示定冠词,并且无法把它放在词头)。而这
里的定冠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过,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因此对语言的句法描述就非常重要。否则面对复杂的
语言表达,找不到切人点-,探讨就无法进行。弗雷格对语言的切人点是“句子:专名/概念词”,因此句子、专名和概念词都必须有明确的句法形式。句子和概念词是清楚的,而专名在弗雷格那里虽然是广义的,即不区别专名和摹状词,但是它的句法形式是明确的,除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名外,带有定冠词或指示代词的表达式就表示专名(参见弗雷格,1994年,第79、91页;1998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69页)。因此,弗雷格在探讨中不仅必须严格依据他自
己的句法区分,而且也要依据这样的区分来说明问题。正是依据这样的区分,他发现了日常
表达的问题。当人们不经意地使用定冠词的时候,所使用的概念词悄悄改变成专名,因而其
所意谓的概念也悄悄改变成对象,这样就使我们讨论的东西发生变化。弗雷格的说明是重要
的,这里的思想也是深刻的。试想一下, “人是动物”与“人是两撇”所表达的“人”是
相同的吗?而其间的差异又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呢?
弗雷格的著作无疑有非常清楚的一面,尤其是他关于句子的真值的论述;同时他的著作
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是因循他的概念文字,即他的
逻辑理论,无疑是一条很好的理解他的思想的途径。我认为,从语言出发来探讨语言所表达
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的弗雷格研究哲学的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中起主要作用的却是
他的逻辑理论。在弗雷格的著作中,逻辑的这种作用有时候表现得明显,有时候则不太明
显。但是无论明显还是不明显,理解这种逻辑理论,理解这种理论所起的作用,对于理解弗
雷格的思想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逻辑的理解,对于逻辑所起的这种作用的理解,不
仅对于理解弗雷格的著作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一般地理解当代哲学文献同样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戴维森,1993年:《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译,商务印书馆。
弗雷格,1994年:《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王炳文校,商务印书馆。
1998年:(算术基础),王路译,王炳文校,商务印书馆。
王路,1996年:《弗雷格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世纪转折处的思想巨匠——弗雷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逻辑的观念),商务印书馆。
Dummett,M·,1981,Frege:PhilosophyofLanguage,Han盯d UniversityPress.
1993,Originso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Harvard Univesity Press.
Frege,C·,1969,Nachgelassene$chriften,hg.vOnHenne8,H./Kambartel,P·/Kaulbach,F
四、几个疑难问题
以上从涵义与意谓的区别出发,解释了如何理解弗雷格的一些思想。除此之外,还有一
些疑难问题,这里我仅说明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其一,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意谓》中用了很大篇幅解释从句,而且主要是通过举例的
方式说明。特别是,他认为从句的意谓不是真值,而是思想。对此,人们的疑问是很大的。
前面我们说过,弗雷格从涵义和意谓的区别出发来探讨句子,并且重点是在对句子的意
谓的说明上。因此,他实际上是对句子的真值情况作出解释。应该看到,弗雷格这是基于一
阶谓词理论,对句子提出语义说明。由于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外延的和二值的,而日常表
达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因此当弗雷格希望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说明时自然遇到许多问
题。从句就是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种情况。直观上说,从句的涵义是不是它的思想呢?从句的
意谓是不是它的真值呢?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用一阶逻辑是无法处理
的。弗雷格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今天的逻辑成果出
发,我们可以看到,弗雷格的这部分探讨涉及非常丰富的内容,至少包括命题态度、索引
词、条件句这三类。前两部分内容相当于今天内涵逻辑处理的东西,后一部分探讨则属于条
件句逻辑。弗雷格没有今天条件句逻辑和内涵逻辑的成果,因此没有能够以系统的方式对这
些情况进行处理。但是他看出了这里的问题,而且以他对涵义和意谓的区分,说明从句的意
谓不是真值,而是思想;从句的涵义不是思想,而只是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他不仅指出了
从句存在的问题,而且从涵义和意谓的角度,对从句进行了说明。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
到,弗雷格主要说明的还是从句的意谓。而且他探讨从句的最终结果依然是要说明,“为什
么把一个从句代之以另一个具有同样真值的句子并不总是损害整个主从复合句的真值”(弗
雷格,1994年,第112页)。
其二,弗雷格在《思想》一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探讨“我受伤了”。虽然他的说明详细而
清楚,但是直观上仍然给人以烦琐的感觉,使人们不太明白这样的讨论的重要性。这里的问
题恰恰在于出现了索引词,因而涉及到内涵语境的问题。比如,“我是哲学家”这句话,亚
里士多德说就是真的,而侯宝林说就是假的。弗雷格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对
这样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他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的结论:思想是我们借以考虑真的东西。
其三,弗雷格探讨“马这个概念不是概念”。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牵涉到翻译。“马”是
概念词,它的意谓是概念。但是为什么“马这个概念”会不是概念呢?同样,“数”是概念
词,它的意谓是概念,可是为什么“4这个数”就不是概念了呢?在德文中,这两个表达都
是以定冠词打头的(而中文只能以“这个”来表示定冠词,并且无法把它放在词头)。而这
里的定冠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过,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因此对语言的句法描述就非常重要。否则面对复杂的
语言表达,找不到切人点-,探讨就无法进行。弗雷格对语言的切人点是“句子:专名/概念词”,因此句子、专名和概念词都必须有明确的句法形式。句子和概念词是清楚的,而专名在弗雷格那里虽然是广义的,即不区别专名和摹状词,但是它的句法形式是明确的,除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名外,带有定冠词或指示代词的表达式就表示专名(参见弗雷格,1994年,第79、91页;1998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69页)。因此,弗雷格在探讨中不仅必须严格依据他自
己的句法区分,而且也要依据这样的区分来说明问题。正是依据这样的区分,他发现了日常
表达的问题。当人们不经意地使用定冠词的时候,所使用的概念词悄悄改变成专名,因而其
所意谓的概念也悄悄改变成对象,这样就使我们讨论的东西发生变化。弗雷格的说明是重要
的,这里的思想也是深刻的。试想一下, “人是动物”与“人是两撇”所表达的“人”是
相同的吗?而其间的差异又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呢?
弗雷格的著作无疑有非常清楚的一面,尤其是他关于句子的真值的论述;同时他的著作
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是因循他的概念文字,即他的
逻辑理论,无疑是一条很好的理解他的思想的途径。我认为,从语言出发来探讨语言所表达
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的弗雷格研究哲学的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中起主要作用的却是
他的逻辑理论。在弗雷格的著作中,逻辑的这种作用有时候表现得明显,有时候则不太明
显。但是无论明显还是不明显,理解这种逻辑理论,理解这种理论所起的作用,对于理解弗
雷格的思想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逻辑的理解,对于逻辑所起的这种作用的理解,不
仅对于理解弗雷格的著作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一般地理解当代哲学文献同样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戴维森,1993年:《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译,商务印书馆。
弗雷格,1994年:《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王炳文校,商务印书馆。
1998年:(算术基础),王路译,王炳文校,商务印书馆。
王路,1996年:《弗雷格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世纪转折处的思想巨匠——弗雷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逻辑的观念),商务印书馆。
Dummett,M·,1981,Frege:PhilosophyofLanguage,Han盯d UniversityPress.
1993,Originso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Harvard Univesity Press.
Frege,C·,1969,Nachgelassene$chriften,hg.vOnHenne8,H./Kambartel,P·/Kaulbach,F

下一篇:西方逻辑的输入与明末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