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 冲突 融合
论文摘要: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发生了三次剧烈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融合。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凸现自我、强调个体,它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个体,而是强调“众”“民”,即整体的至上性。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这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当前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仍远未完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仍具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轨迹
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它们的个体人格观念。根据这种观念,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统一体。关于人的肉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强调它的有机性,不强调它同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认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另一方面,人的灵魂被认为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组成,其中理智被认为同世界的某种精神本体相联系,在个人精神世界,它作为人的核心而处于肉体之中,与肉体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人。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体主义倾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已发端,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等,当时希腊城邦的奴隶主民主制则是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体现。当时的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享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而在各种权利中,个人权利又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但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宣扬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崛起,个体主义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了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就是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把属于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正常要求归还于人,认为人是由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尊严等组成的一个独立个体。“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就是当时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呼声。
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思想家们强调天赋人权论,认为个人自由是人的内在固有本质,合理的社会应当保证个人的独立性、自由权的实现。如洛克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果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取他们彼此之问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看来,个人是社会的基础,个人先于社会,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组成了社会,个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那是以国家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前提的。总之,个人权利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二、儒家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及其特点
儒家思想曾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由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相反,它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这一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