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为何能赢得古代欧洲人民的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示录、新约),还有明确规定的信条。各地教会之中则以罗马教会居于领导地位。
二、基督教的教义
我们来看基督教的教义,当然,在这里我们只能作最扼要的说明。
基督教的基本预设是二元论的:现世——包括现世生活、人性、现世秩序,总之,现世的一切——是痛苦的、不平等的、不完美的、罪恶的、黑暗的、虚假的、不纯的、短暂的,而天国则是充满正义的、平等的、永恒的、光明的、真理的、纯洁的、善的。所以韦伯认为:“大部分先知预言性宗教和赎罪性宗教,都处在和现世及其秩序之间不仅是尖锐的、而且是长久的紧张关系之中。”7人们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获得拯救,所以基督教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性宗教。而且,这种宗教越强调拯救,它与现世的紧张关系就越强。
人要获得拯救,就要按照教义要求的去做,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上帝和爱他人。耶稣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要禁欲,克制人的生物欲念,按神允准的理性方式生活,按照教义要求的人的内在价值生活。
《旧约》中的“摩西十戒”具体体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伦理规范,其中,前面的四戒是要遵守宗教规则,包括:除上帝之外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神的名;要守安息日。后面的六诫则是人类社会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基督教反对盈利赚钱。“天主教持的态度是典型的拯救性宗教对待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态度。伴随着所有的理性的拯救方式,对趋于营利和财富的倾向的警告被推到这样一个高度,以至于财富和金钱成为禁忌。”(韦伯语)。8
基督教反对性爱。基督教作为理性的、积极的禁欲主义把性爱作为非理性之物加以摒弃。而且把性爱看作粗俗之事,正与超越、升华、拯救的基督教主旨相悖。它只接受受理性调节的婚姻。人作为一种被性欲毫无希望折磨扭曲的生物,其性欲必须限定在婚姻中,因为只有婚姻才是上帝允准的,只有婚姻中的性爱才是符合理性目的的,因为婚姻可以生育扶养孩子,而且可以使夫妻相互扶持有责任感。
基督教反对艺术。在作为拯救性宗教的基督教看来,艺术会具有一种独立性的价值,它会提供另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的拯救。韦伯说:“艺术会直接与拯救性宗教竞争。每一个理性的伦理性宗教都必须反对艺术这种入世的、非理性的拯救。”9
基督教反对科学。基督教(乃至大多数宗教)和科学有着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理性认知的、经验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导致世界的除魅化,越来越把世界看成是由因果关系的机制组成的;这和基督教“世界是由神安排的,因此世界是有意义的,是有伦理导向的”这个前提性假设直接冲突。到欧洲中世纪晚期,不断壮大的、以经验科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就越来越把基督教推向非理性领域。
基督教反对政治斗争。基督教主张“爱”“泛兄弟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拯救人的灵魂,甚至“勿抗恶”。而现实政治则是力量的较量,权利的分配,因此,“政治就和这种伦理性宗教(因为基督教规范人的伦理行为,所以也被韦伯称为伦理性宗教――作者)在关键问题上有着直接的冲突对立。” 10
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主张生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和上帝沟通并获得拯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韦伯说:“这种对所有经验到的存在的摒弃,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摒弃可以给人们的伦理生活注入强大的力量。”11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督教,韦伯曾分析了印度下层种姓的宗教,韦伯认为这两种宗教都属于拯救性宗教,为苦难的人们所信奉。
古代印度的下层种姓生活悲惨。他们是无特权的、在职业上受到严格限制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与外界封闭隔绝,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世世代代处于印度古代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宗教上,他们坚信拯救性宗教的承诺,希望能通过完成其宗教责任,从而使自己能重生在一个更高的种姓等级中。总之,这两个宗教都致力于有一个美好的来世生活。
三、基督教为什么会在罗马帝国、以及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平民百姓中盛行
在罗马帝国时代,乃至在欧洲中世纪,占人口80%以上的,是平民百姓。基督教能广泛流行,最重要的就是被这80%的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从发端到盛行于罗马帝国,一直就是在被压迫的犹太人、然后是罗马帝国的奴隶以及下层百姓中流传。当然,后来国王、官僚、骑士、商人等等都接受了基督教,他们接受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讲。在这里,我们只讲为什么那时的平民大众会接受基督教。
要知道,在公元初,庞大的罗马帝国内部宗教林立,但就大者而言,就有正统的罗马国教,有犹太教;东方波斯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在罗马帝国的东部也有很大影响;古代希腊的宗教仍有流传;而且,基督教本身也有一些内部异端的不同派别。为什么最后基督教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盛行的宗教呢?基督教在开始时没有得到行政力量的帮助,相反,罗马帝国在她刚刚流行时对她进行了残酷镇压,然而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只能来自于她的教义所具有的精神力量。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基督教是如何满足了当时欧洲被压迫、被压榨的贫苦平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时,罗马帝国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罗马的官方宗教。她崇拜传统的罗马宗教的神:朱庇特等等。这种十分正式的宗教,是由社会地位很高的官方僧侣阶层把持和举行仪式的。她讲究仪式和场面,人们信奉她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罗马帝国的繁荣强大。罗马人感到这种宗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她似乎真的给罗马带来了胜利、安全和财富。但是,她有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给予人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安慰。单就这一点来说,罗马帝国的国教和中国的儒家有相似性。
而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
汤普逊认为:“基督教是古代悲观主义的一个新的反映。······例如,藐视人性,对理性不信任,认为寻求快乐是徒劳的。基督教依据这些学说,培养着禁欲、苦行和独身主义一类的实践。”12可是,如果仅仅对悲惨的生活采取一种悲观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那基督教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基督教的魅力在于: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在《对现世的宗教性摒弃》一文中,韦伯认为,贫苦百姓们在生活困苦、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苦觅生活的尊严。而基督教这种通过拯救而上天国、从而获得永恒荣耀的教义,满足了那些被压迫被压榨的平民百姓们对尊严的渴求。“他们没有在现世中得到尊严,而正是在对尊严饥饿般的渴求中,产生了拯救的观念。······一个人在社会身份等级的阶梯上越下降,他对拯救的需要就越强烈。······非特权阶层的尊严建立在一种宗教承诺上,对于在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他们或者用在将来某个时刻会具有的尊严,或者用注定在某一未来世界或另一世界中获得的尊严,来作为替代物。”13。这样,贫苦百姓们就在对基督教的信仰中获得了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基督教认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已经为人类赎清了罪过;只要信徒们真心向上帝忏悔,就一定会得到上帝的谅解。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每一个基督徒,不论贫贱,都在致力于实现基督在大地上的胜利;这是上帝的旨意,也就是
二、基督教的教义
我们来看基督教的教义,当然,在这里我们只能作最扼要的说明。
基督教的基本预设是二元论的:现世——包括现世生活、人性、现世秩序,总之,现世的一切——是痛苦的、不平等的、不完美的、罪恶的、黑暗的、虚假的、不纯的、短暂的,而天国则是充满正义的、平等的、永恒的、光明的、真理的、纯洁的、善的。所以韦伯认为:“大部分先知预言性宗教和赎罪性宗教,都处在和现世及其秩序之间不仅是尖锐的、而且是长久的紧张关系之中。”7人们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获得拯救,所以基督教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性宗教。而且,这种宗教越强调拯救,它与现世的紧张关系就越强。
人要获得拯救,就要按照教义要求的去做,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上帝和爱他人。耶稣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要禁欲,克制人的生物欲念,按神允准的理性方式生活,按照教义要求的人的内在价值生活。
《旧约》中的“摩西十戒”具体体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伦理规范,其中,前面的四戒是要遵守宗教规则,包括:除上帝之外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神的名;要守安息日。后面的六诫则是人类社会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基督教反对盈利赚钱。“天主教持的态度是典型的拯救性宗教对待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态度。伴随着所有的理性的拯救方式,对趋于营利和财富的倾向的警告被推到这样一个高度,以至于财富和金钱成为禁忌。”(韦伯语)。8
基督教反对性爱。基督教作为理性的、积极的禁欲主义把性爱作为非理性之物加以摒弃。而且把性爱看作粗俗之事,正与超越、升华、拯救的基督教主旨相悖。它只接受受理性调节的婚姻。人作为一种被性欲毫无希望折磨扭曲的生物,其性欲必须限定在婚姻中,因为只有婚姻才是上帝允准的,只有婚姻中的性爱才是符合理性目的的,因为婚姻可以生育扶养孩子,而且可以使夫妻相互扶持有责任感。
基督教反对艺术。在作为拯救性宗教的基督教看来,艺术会具有一种独立性的价值,它会提供另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的拯救。韦伯说:“艺术会直接与拯救性宗教竞争。每一个理性的伦理性宗教都必须反对艺术这种入世的、非理性的拯救。”9
基督教反对科学。基督教(乃至大多数宗教)和科学有着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理性认知的、经验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导致世界的除魅化,越来越把世界看成是由因果关系的机制组成的;这和基督教“世界是由神安排的,因此世界是有意义的,是有伦理导向的”这个前提性假设直接冲突。到欧洲中世纪晚期,不断壮大的、以经验科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就越来越把基督教推向非理性领域。
基督教反对政治斗争。基督教主张“爱”“泛兄弟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拯救人的灵魂,甚至“勿抗恶”。而现实政治则是力量的较量,权利的分配,因此,“政治就和这种伦理性宗教(因为基督教规范人的伦理行为,所以也被韦伯称为伦理性宗教――作者)在关键问题上有着直接的冲突对立。” 10
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主张生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和上帝沟通并获得拯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韦伯说:“这种对所有经验到的存在的摒弃,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摒弃可以给人们的伦理生活注入强大的力量。”11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督教,韦伯曾分析了印度下层种姓的宗教,韦伯认为这两种宗教都属于拯救性宗教,为苦难的人们所信奉。
古代印度的下层种姓生活悲惨。他们是无特权的、在职业上受到严格限制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与外界封闭隔绝,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世世代代处于印度古代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宗教上,他们坚信拯救性宗教的承诺,希望能通过完成其宗教责任,从而使自己能重生在一个更高的种姓等级中。总之,这两个宗教都致力于有一个美好的来世生活。
三、基督教为什么会在罗马帝国、以及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平民百姓中盛行
在罗马帝国时代,乃至在欧洲中世纪,占人口80%以上的,是平民百姓。基督教能广泛流行,最重要的就是被这80%的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从发端到盛行于罗马帝国,一直就是在被压迫的犹太人、然后是罗马帝国的奴隶以及下层百姓中流传。当然,后来国王、官僚、骑士、商人等等都接受了基督教,他们接受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讲。在这里,我们只讲为什么那时的平民大众会接受基督教。
要知道,在公元初,庞大的罗马帝国内部宗教林立,但就大者而言,就有正统的罗马国教,有犹太教;东方波斯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在罗马帝国的东部也有很大影响;古代希腊的宗教仍有流传;而且,基督教本身也有一些内部异端的不同派别。为什么最后基督教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盛行的宗教呢?基督教在开始时没有得到行政力量的帮助,相反,罗马帝国在她刚刚流行时对她进行了残酷镇压,然而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只能来自于她的教义所具有的精神力量。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基督教是如何满足了当时欧洲被压迫、被压榨的贫苦平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时,罗马帝国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罗马的官方宗教。她崇拜传统的罗马宗教的神:朱庇特等等。这种十分正式的宗教,是由社会地位很高的官方僧侣阶层把持和举行仪式的。她讲究仪式和场面,人们信奉她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罗马帝国的繁荣强大。罗马人感到这种宗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她似乎真的给罗马带来了胜利、安全和财富。但是,她有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给予人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安慰。单就这一点来说,罗马帝国的国教和中国的儒家有相似性。
而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
汤普逊认为:“基督教是古代悲观主义的一个新的反映。······例如,藐视人性,对理性不信任,认为寻求快乐是徒劳的。基督教依据这些学说,培养着禁欲、苦行和独身主义一类的实践。”12可是,如果仅仅对悲惨的生活采取一种悲观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那基督教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基督教的魅力在于: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在《对现世的宗教性摒弃》一文中,韦伯认为,贫苦百姓们在生活困苦、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苦觅生活的尊严。而基督教这种通过拯救而上天国、从而获得永恒荣耀的教义,满足了那些被压迫被压榨的平民百姓们对尊严的渴求。“他们没有在现世中得到尊严,而正是在对尊严饥饿般的渴求中,产生了拯救的观念。······一个人在社会身份等级的阶梯上越下降,他对拯救的需要就越强烈。······非特权阶层的尊严建立在一种宗教承诺上,对于在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他们或者用在将来某个时刻会具有的尊严,或者用注定在某一未来世界或另一世界中获得的尊严,来作为替代物。”13。这样,贫苦百姓们就在对基督教的信仰中获得了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基督教认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已经为人类赎清了罪过;只要信徒们真心向上帝忏悔,就一定会得到上帝的谅解。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每一个基督徒,不论贫贱,都在致力于实现基督在大地上的胜利;这是上帝的旨意,也就是
上一篇: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
下一篇:海德格尔的爱情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