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的“追问”之辨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述,“问之所问是存在”,存在者的存在不是一种存在者,哲学领会存在不要用另一种存在者来规定存在,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存在要求一种最本己的展开方式,这种展开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海德格尔接着说,“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己的概念方式。”(《存在与时间》第8页) 
海德格尔在这里是在两层意义上使用“存在”含义的,一层是“问之所问”,按海德格尔的分析,“问之所问”是问题的对象,存在问题是就存在发问,这里存在是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东西出现的,笔者以为,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含义似乎就是不该使用的,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因为它必然将落入存在者中去。海德格尔也说“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存在的另一层含义,“问之何所以问”,根源于我们对存在的领会,这种对存在的领会同时就是此在的存在,存在于此才是作为本己的敞开,因此,存在作为“问之何所以问”意义时才是基础存在论上的存在概念。但是海德格尔在这里(《存在与时间》第8页)仍然反复提出作为“问之所问”意义上的存在。并接着说,要由选一个特殊的存在者由此来通达存在。看来,海德格尔这里强调作为“问之所问”的存在,是为了引入到特殊存在者即此在的分析上去,展开《存在与时间》的论说,而不再强调作为“问之何所以问”的存在。《存在于时间》中的存在概念还是“问之所问”意义上的。而到了《形而上学导论》时候,他开始强调作为“问之何所以问”意义上的存在概念, 这一点下节再详加分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是要通过通达存在者在阐明存在的意义,他说,“要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来通达它”。因此我们必须选定一种存在者作为范本,并且把通达这种存在者的天然方式清理出来。海德格尔又从存在问题的追问本身入手,他认为,我们的对存在的研究、概念性的阐释都是追问存在问题的构成部分,而追问本身是我们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这个发问所以实际上是由存在规定的,因此,存在意义问题突出而透彻的提法要求我们事先就某种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来对这种存在者加以解说。海德格尔这里有一个转折点,他试图从追问本身分析来引出对某种存在者即此在的存在论阐释。海德格尔的推论是,追问是我们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追问作为我们的存在样式,存在由此在(我们这种存在者)的追问中本己的敞开,所以我们要对此在做一番考察。这个推论里面有一些比较模糊的东西,存在在此在的追问里本己的敞开,其实要真正让存在自在的敞开和澄明,只需要我们保持追问的态势、在思对存在的领会中,存在自然便能最本己的敞开。现在海德格尔要先对追问的存在者作一番考察,对此在的种种存在样态进行存在论的现象学描述,其实是作为敞开存在意义的一个入门环节,因此我们才可以理解,此在的分析实在只是“基础性的分析”。《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便不再过多的对此在进行存在论阐释,而是直接在追问的态势中、在思对存在的领会和言说中,让存在自然的实现最本己的敞开,也就是后期的“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人”,人不言而道自言。 
因此,海德格尔的方法是通过存在者来通达存在,但是存在者本身要先由存在来规定,否则无从谈起存在者,然后又根据存在者来通达存在,这是不是一种循环呢?海德格尔解释说,存在者的确由存在来规定,但这种规定只是一种含混的对存在的领会,并没有存在意义的明确概念可用,作为此在的我们先行就有对存在的前存在论的领会,我们就生活在这种领会中,这种前存在论的领会就是我们的存在的本质建构,因此我们先行就有把存在者领会存在者的能力,我们可以就存在者来通达存在。所以这里并没有循环论证,因为,存在问题的回答本身就不是用推导方式进行推论,而在于用展开方式显露根据。就是说,存在问题的回答以我们前存在论意义上的对存在的领会为根源,这种领会本身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的存在的展开就为存在论上关于存在问题的回答提供给根据,甚至可以说,存在论上关于存在问题的解说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展开。

三 《形而上学导论》里的存在问题——追问在本身 

关于这个主导问题(追为在者的在),我自从发表《存在与时间》以来,在整个30年代,就力图发展这个问题,即不再是追问在者的在,而是追问在本身。(《形而上学导论》译者前言) 
                   
(一) 对“发问”的新阐释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的一开始,同样首先提出了存在问题,作为引导我们理解存在意义的路径,《存在与时间》里哲学的主导问题到这里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但问法有些不同,“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不仅问法有些不同,就是对问题本身的处理方法也有些不同,《存在与时间》里,海德格尔对问题本身的形式结构进行分析,从“问之何所以问”引出此在对存在的领会,然后再通过对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阐释来通达存在,其中有比较明确的推论脉络可循。然而在《形而上学导论》里,海德格尔没有对问题进行形式化的分析,也没有立刻从问题转到对其他问题的论说上去,而是先对问题进行一番颇有意味的揣摩。 
海德格尔看来,这一问题且不管如何去寻求答案,问题的提出只能在一种全新的境遇中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不是我们通常能遇到的,海德格尔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我们在何时才会遭遇存在问题,“在某种完全绝望之际,当万物消隐不现……当某种心花怒放之际……在某种荒芜之际。”这一问题作为询问在者整体,摆脱了所有琐碎的对存在者的询问,而是直接面对在者整体。这一发问源自我们对存在之领会,海德格尔把我们对存在的领会比作一次跳跃,通过这一跳跃,人就从所有先前的此在之遮蔽状态中完成了一次起跳。真是因为这,我们才能进入发问状态。此在对存在的领会就是“问之何所以问”的根源。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在《存在与时间》里已经出现过,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里对“追问”有了新的阐述。前面分析的都是追问之所从出即存在之领会,并没有对追问本身的存在意义和效应进行阐述。海德格尔认为,问题提出使我们进入发问状态中,“发问状态中我们不会停留在在者的任何一种日常领域中”,“我们超越了日常事物”(《形而上学导论》第14页)。这种发问完全是自由自在的,完全并真正地立足于自由的神秘基础之上,立足于我们称之为“跳跃”的基础之上。日常生活中的发问常常在问题提出时止步,但是真正进入存在问题的发问状态,“那么发问就是愿知。谁愿,谁将他整个的此在置入一番意愿中,他就在决断。”(《形而上学导论》第22页)在发问状态中,人实现了决断,也就是本己的存在。不仅如此,人的发问还能把存在者给揭示出来,海德格尔说,“我们的发问只开启这个领域,从而使在者在这种值得的追问的状态中得到曝光。” (《形而上学导论》第30页) “追问就是对我们的此在从最高级别将其保持在力量中的事物加以尊重的真的与对的唯一方法。” (《形而上学导论》第83页) 
海德格尔还阐发了发问与此在的历史性的关系。“通过发问我们进入了一种境界,在这一境界之内,‘去在’是历史性的此在重新获得立足的基本前提。” (《形而上学导论》第40页)“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此在就被召唤入此词的充分意义上的历史中,进入这一历史,进入这一历史的决断中。……这一发问的基本立场与态度自身中就是历史性的,就将自身处于并保持于历事中,从这一历事并为着这一历事问起来。” (《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