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上)(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性事物相一致的?这里所说的种和属与感性事物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到公元十世纪后,经院哲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进一步展开争论,就形成了对立的两个派别。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派生的。其中,有的主张一般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中,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这种把一般和个别完全割裂的观点, 被称为“极端实在论”。 有的则认为,一般作为上帝创造事物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中,作为抽象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智中,同时它又作为“实体形式”(或“隐蔽的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中。这种观点虽然坚持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但又承认一般和个别有某种联系,被称为“温和的实在论”。
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上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符号,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语言中;不是一般先于个别,而是个别先于一般。其中,有的主张,不仅客观上没有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上也没有一般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种名词,或一种声音。这种把个别与一般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被称为“极端唯名论”。有的则认为,一般不单是名词,而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这种观点承认个别与一般有某种联系,被称为“温和的唯名论”(或“概念论”)。


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或“共相”的实在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上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下启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


注 释
[1] 为便于排印,本文所引希腊文均采用拉丁拼法。
[2] 参见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3] 参见熊伟等译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52-74页。
[4] 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8页。
[5] 参见余纪元:《陈康与亚里士多德》, 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6]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35页“本体论“辞条; 另见《“本体论”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7]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9页。
[8] 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46页。
[9] 参见《张岱年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
[10] 参见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 参见同上书。
[1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13]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71页。
[14]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
[15]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16] 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1页注252。
[17] 有必要指出,柏拉图的“Idea”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译为“理念”或“观念”,只能译为“理式”或“型”、“相”。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只是现在“理念”的译法已经通行,只要明确其含义,没有必要另择新译。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这两词,依其叙述方便而取舍。
[18] 瑞恰生(W.J.Rchardson):《海德格尔:经由现象学到思想》,英文版,第11页。
[19][20]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4、240页。这两段重要文字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法。除文中所引外,较有名的还有吴寿彭先生的译文:“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一片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这门学术不同于“专门学术”之处就在于它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参见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这里,“有”或“实是”,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也可译为“存在”, 我在下文中采用“存在”译名;“作为有的有”或“实是之所以为实是”, 相当于英文的 Being as Being,即“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
[2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
[22] 同上。
[23] 同上。
[24]《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3页。
[2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1章,1028a10-3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5页。
[2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3页。
[27]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9页。
[28] 同上书,第309页。
[29] 同上书,第311页。
[30] 同上书,第311页。
[31] 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5页。
[3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7页。
[33]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12页。
[3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29a6-7。
[35] 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6、7、11章。


[36] 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3页。
[3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3页。
[38]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卷,第7章,1073a3-4。
[3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2b2-3。
[40] 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卷。
[41] 安瑟尔谟:《宣讲》,第2章。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