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时概念(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这一段的substratum和body是否累赘?
“清楚地,如果没有时,也就不会有'今',相反亦然。”真的这么自明吗?时与“今”的关系真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吗?亚氏以部分与整体出发,又表明不是部分,到底哪儿才见底?来到这里,亚氏却以motion,locomotion等来比拟,毕竟仍在讲述运动。
重看海氏在《存在与时间》5节讲述时间性:“时间性将被展现出来,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时既被'今'所连又在它分。”“今”的本质如何能由此把捉?事物涉及到真理两面性时是无法把捉的,那是前头的眼望着将来,后头的眼望着过去的异兽。除了动,还与点相应correspondence了。亚氏还是知道静止的点与不停的“今”是一直都不同的。
所以接着的一段是顺理成章的。点、线。点和线都是几何学概念,亦即古希腊的数学之由来(见《林中路》-〈世界图象〉)。
“只要'今'是界限,它就不是时,而是时的属性;只要它数,它就是数;界限份属它们所界的,但数(例如:十)是马只们的数,也是属于它处的。”
“这就清楚了,时是'关于之前和之后的动之数',而因为它是一连续的属性的,它是连续的。”
横看竖看,都看不到亚氏在这里的存在论基础。纵然如此,是否意味着不立足于存在论基础,就必然陷于存在者状态下混朦不分?抑或说,难免走上实证之路,沉沦在加减乘除中,以为已经紧握一切?无论是数还是动,用以“建构”时,终不免使时变色,时,须为出发,而非终点。
Book IV. 12
“在'数'字严格的意义里,最小的数目是二。”为什么不是一?亚氏说也可以是一。因此,一还是二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最小”(smallest, minimum)。“在体型size而言并没有最小,因为每条线都无限地分开。”这一小段话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要带出时与数间的联系,与现代数学相较,肯定是格格不入的。这里也没有阿基米德的支点。
“时于连续上来说如数的多与少一样是长和短,正如我们的数也不是快或慢的。”这里重复了10节里有关时与动和快慢那里,只是动被数的相似性代之了。
“时不是我们算的数,而是算之物的数,及这是依循它之前或之后发生一直是有异的,因为'今'是没有异的。”
接下来的更像是一循环论证:“它们互相定义,时与动。”时空的混淆是否就如:从这里去某处有多远?-约是一小时路程吧。问的是空间的距离,答的是时间的单位。动,无疑是将时空掺杂的,把时与空合并:"It is natural that this should happen; for the movement goes with the distance and the time with the movement; for we measure the movement by the time and vice versa."难免有空间化的嫌疑。
"To be in time"与海氏的"being-in"当然有可以比较的地方,但是海氏的"being-in"侧重于他的存在论领会,而亚氏提出"to be in time"还是为了解释时。
“它同时度量动与它的本质”,此处的“它”指的是时、"to be in time"、“动”,还是别有所指?无论何指,都是一代名词,无疑地已物化、存在者化,又纠缠于与存在的分别的混乱中。再看“它”本身与“它的本质”,究竟何以“本质”必须介入呢?“本质性”是希腊独有的还是可以与其他文化相对应的?(暂且放过追究“本质”与“现象”的不同处,将二者视为一,虽然很不当,但也算是一种往下探讨的方式。)
将"to be in time'解成(1)“当时存在时存在”及(2)“如我们说某物是'在数内'的”。〖(2)的与数挂钩还是重复说了时的数性。〗“时存在了才存在”、“在时存在去存在”、“去存在当时存在”,这句话的别扭其实乃用中文理解“存在”概念,尤其是海德格尔的sein概念的大障碍。
时是数时,就化身成时间了。可分的是时间,不是时。
在此处,亚氏其实用着同样难以驾驭的“数”概念来与“时”比较。由于两者确实是难以捉摸的非实体,都与“存在”有相近的特性,可以说亚氏在此处说明的是“时”与“数”同样难以明白。由此,亚氏的说明并没有能令“时”本身显示出来,反而是趋向隐蔽了。
且看“可以找到比任何在时内之物更大的时”,到底说清了如何的一种“时性”?great?或许这种大确实应当与“存在”相提并论,但却是难避免空间化。
12节的末一段是领会亚里士多德的时存在论领会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段里”非存在“的出现是必须细细品味的。有-无的对比在这里也露了端倪。有-无,赫然取决于时容纳它们的“方向”!
翻译:
“普遍上,若时间直接是运动的,间接是其他物的度量,由它度量的物之存在清楚地会在静止或运动内存在。那些物在消逝及生成上--普遍地,那些一时间存在另一则不的--必然在时内:因为那里有更大的时超越它们的存在及测量它们存在的时间。不存在而被时容纳之物有些曾是,如荷马曾是,有些将会是,如一将来的事情;这有赖于对容纳它们的方向;如两者兼之,它们有两种存在的方式。这些物因为不在任何方法上容纳,它们不曾是也不会将是。这些是那些相反的不存在之物常存在的,如弦线常不可容而常存在-而这不会是在时内。而容性也不会因而也永远不存在,因为它是与永恒相对的。一与不永恒相对之物可存在亦不存在,它是那些会生成及过去的人物。
Book IV. 13
“今”、“现在地”、“突然地”、“刚过去的”、“某些时候”、“很久以前”都在这一节里被提及了。
“今”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环节,时间的界限已在10、11节提过了,在这一节重提有其加重印象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与“某些时候”等,与时有关的概念作为对比。
在这一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会坏吗?”的问句。亚氏给的答案是“清楚地时存在,如同在运动存在之方法。”
从英文的presently难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有无在场之意,亚氏在13节里是以距离来定各种与时有关的概念的。
Book IV. 14
海氏在此节中在其《存在与时间》427页引用了“但如果说除了心灵与心灵之意念外就没有任何东西自然地有计数禀赋,那么,如果没有心灵,时间就是不可能的。”
可以猜想,如果《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依时间状态Temporalitaet问题为指导线索对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解析的纲要的第三篇亚里士多德论时间-古代存在论的现象基础和界限的判别式有写出来的话,肯定海德格尔会更详尽地剖析亚里士多德以某种关于自然的存在论联系在一起的对流俗时间领会的详尽的专题解释。
在《物理学》第四章的末一节亚氏也举出了循环运动,指出了“人事形成圈子是通俗的说法”,似乎亚氏对时之循环性并不太认同,对时的领会难免来自于天体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循环的。在亚氏的时代当然没有现代物理学的解释,然而亚氏在时的存在论里并没有提到天体的运行,而只说出了循环运动circular movement,而这循环又以运动为先。而它已说过时间与运动是相互定义的。
“清楚地,如果没有时,也就不会有'今',相反亦然。”真的这么自明吗?时与“今”的关系真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吗?亚氏以部分与整体出发,又表明不是部分,到底哪儿才见底?来到这里,亚氏却以motion,locomotion等来比拟,毕竟仍在讲述运动。
重看海氏在《存在与时间》5节讲述时间性:“时间性将被展现出来,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时既被'今'所连又在它分。”“今”的本质如何能由此把捉?事物涉及到真理两面性时是无法把捉的,那是前头的眼望着将来,后头的眼望着过去的异兽。除了动,还与点相应correspondence了。亚氏还是知道静止的点与不停的“今”是一直都不同的。
所以接着的一段是顺理成章的。点、线。点和线都是几何学概念,亦即古希腊的数学之由来(见《林中路》-〈世界图象〉)。
“只要'今'是界限,它就不是时,而是时的属性;只要它数,它就是数;界限份属它们所界的,但数(例如:十)是马只们的数,也是属于它处的。”
“这就清楚了,时是'关于之前和之后的动之数',而因为它是一连续的属性的,它是连续的。”
横看竖看,都看不到亚氏在这里的存在论基础。纵然如此,是否意味着不立足于存在论基础,就必然陷于存在者状态下混朦不分?抑或说,难免走上实证之路,沉沦在加减乘除中,以为已经紧握一切?无论是数还是动,用以“建构”时,终不免使时变色,时,须为出发,而非终点。
Book IV. 12
“在'数'字严格的意义里,最小的数目是二。”为什么不是一?亚氏说也可以是一。因此,一还是二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最小”(smallest, minimum)。“在体型size而言并没有最小,因为每条线都无限地分开。”这一小段话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要带出时与数间的联系,与现代数学相较,肯定是格格不入的。这里也没有阿基米德的支点。
“时于连续上来说如数的多与少一样是长和短,正如我们的数也不是快或慢的。”这里重复了10节里有关时与动和快慢那里,只是动被数的相似性代之了。
“时不是我们算的数,而是算之物的数,及这是依循它之前或之后发生一直是有异的,因为'今'是没有异的。”
接下来的更像是一循环论证:“它们互相定义,时与动。”时空的混淆是否就如:从这里去某处有多远?-约是一小时路程吧。问的是空间的距离,答的是时间的单位。动,无疑是将时空掺杂的,把时与空合并:"It is natural that this should happen; for the movement goes with the distance and the time with the movement; for we measure the movement by the time and vice versa."难免有空间化的嫌疑。
"To be in time"与海氏的"being-in"当然有可以比较的地方,但是海氏的"being-in"侧重于他的存在论领会,而亚氏提出"to be in time"还是为了解释时。
“它同时度量动与它的本质”,此处的“它”指的是时、"to be in time"、“动”,还是别有所指?无论何指,都是一代名词,无疑地已物化、存在者化,又纠缠于与存在的分别的混乱中。再看“它”本身与“它的本质”,究竟何以“本质”必须介入呢?“本质性”是希腊独有的还是可以与其他文化相对应的?(暂且放过追究“本质”与“现象”的不同处,将二者视为一,虽然很不当,但也算是一种往下探讨的方式。)
将"to be in time'解成(1)“当时存在时存在”及(2)“如我们说某物是'在数内'的”。〖(2)的与数挂钩还是重复说了时的数性。〗“时存在了才存在”、“在时存在去存在”、“去存在当时存在”,这句话的别扭其实乃用中文理解“存在”概念,尤其是海德格尔的sein概念的大障碍。
时是数时,就化身成时间了。可分的是时间,不是时。
在此处,亚氏其实用着同样难以驾驭的“数”概念来与“时”比较。由于两者确实是难以捉摸的非实体,都与“存在”有相近的特性,可以说亚氏在此处说明的是“时”与“数”同样难以明白。由此,亚氏的说明并没有能令“时”本身显示出来,反而是趋向隐蔽了。
且看“可以找到比任何在时内之物更大的时”,到底说清了如何的一种“时性”?great?或许这种大确实应当与“存在”相提并论,但却是难避免空间化。
12节的末一段是领会亚里士多德的时存在论领会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段里”非存在“的出现是必须细细品味的。有-无的对比在这里也露了端倪。有-无,赫然取决于时容纳它们的“方向”!
翻译:
“普遍上,若时间直接是运动的,间接是其他物的度量,由它度量的物之存在清楚地会在静止或运动内存在。那些物在消逝及生成上--普遍地,那些一时间存在另一则不的--必然在时内:因为那里有更大的时超越它们的存在及测量它们存在的时间。不存在而被时容纳之物有些曾是,如荷马曾是,有些将会是,如一将来的事情;这有赖于对容纳它们的方向;如两者兼之,它们有两种存在的方式。这些物因为不在任何方法上容纳,它们不曾是也不会将是。这些是那些相反的不存在之物常存在的,如弦线常不可容而常存在-而这不会是在时内。而容性也不会因而也永远不存在,因为它是与永恒相对的。一与不永恒相对之物可存在亦不存在,它是那些会生成及过去的人物。
Book IV. 13
“今”、“现在地”、“突然地”、“刚过去的”、“某些时候”、“很久以前”都在这一节里被提及了。
“今”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环节,时间的界限已在10、11节提过了,在这一节重提有其加重印象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与“某些时候”等,与时有关的概念作为对比。
在这一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会坏吗?”的问句。亚氏给的答案是“清楚地时存在,如同在运动存在之方法。”
从英文的presently难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有无在场之意,亚氏在13节里是以距离来定各种与时有关的概念的。
Book IV. 14
海氏在此节中在其《存在与时间》427页引用了“但如果说除了心灵与心灵之意念外就没有任何东西自然地有计数禀赋,那么,如果没有心灵,时间就是不可能的。”
可以猜想,如果《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依时间状态Temporalitaet问题为指导线索对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解析的纲要的第三篇亚里士多德论时间-古代存在论的现象基础和界限的判别式有写出来的话,肯定海德格尔会更详尽地剖析亚里士多德以某种关于自然的存在论联系在一起的对流俗时间领会的详尽的专题解释。
在《物理学》第四章的末一节亚氏也举出了循环运动,指出了“人事形成圈子是通俗的说法”,似乎亚氏对时之循环性并不太认同,对时的领会难免来自于天体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循环的。在亚氏的时代当然没有现代物理学的解释,然而亚氏在时的存在论里并没有提到天体的运行,而只说出了循环运动circular movement,而这循环又以运动为先。而它已说过时间与运动是相互定义的。
上一篇:论布伯上帝观的三重向度
下一篇:费耶阿本德哲学的实用主义批判精神